研究发现调控多能性细胞-体细胞转变新机制
多能性状态的退出或多能性细胞-体细胞转变,是哺乳动物胚胎发育过程的重要事件,也是细胞命运决定研究的热点。研究表明,该过程被高度调控,而非一个被动的事件,其分子机制存在未知。近日,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研究员刘晶课题组和西湖大学研究员裴端卿课题组合作,基于cJUN诱导小鼠胚胎干细胞多能性细胞-体细胞转变细胞模型,发现了染色质重塑复合物B
Lancet Oncol:初步临床试验表明利用神经干细胞递送溶瘤病毒有望治疗恶性胶质瘤
2021年7月31日讯/生物谷BIOON/---恶性胶质瘤是成人中最常见的原发性脑肿瘤,目前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案,平均生存期为14至21个月。胶质瘤细胞是出了名的耐药性和难治性,突出了对创新和有效疗法的关键需求,这些疗法比化疗和放疗等传统疗法的不良副作用更少。在一项新的1期临床研究中,来自美国西北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开发的一种新型疗法改善了新诊断的恶性胶质瘤患
Science:揭示脑膜B细胞起源自中枢神经系统边界的淋巴造血微环境
2021年7月24日讯/生物谷BIOON/---脑膜(meninge)是一种覆盖中枢神经系统(CNS)的三层膜:最外层的硬脑膜附着在颅骨骨膜上;两层内膜,即蛛网膜和软脑膜,覆盖着大脑皮质。脑膜室承载着先天性和适应性免疫细胞,为中枢神经系统边界区域提供持续的免疫监视。鉴于这种战略位置,脑膜免疫是神经免疫性疾病的一个关键组成部分。最近的研究已调查了脑膜髓样细胞的
研究揭示脑特异性lncRNA参与调控神经细胞DNA损伤修复新机制
DNA损伤修复功能的减弱是细胞、器官和生命个体衰老的主要因素之一。已有研究在众多神经退行性疾病患者的脑组织切片中均发现了损伤DNA的积累。神经细胞(神经元)是终末分化的细胞,无增殖能力,是人体内寿命最长的细胞类型,所以DNA损伤修复的能力和基因组稳定性对神经元功能维持十分重要。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生物与化学交叉中心研究员王文元
Cell:一种激活CaMKII的基因疗法可保护视网膜神经节细胞,阻止青光眼引起的视力下降
2021年7月23日讯/生物谷BIOON/---青光眼是造成视觉障碍和失明的主要原因。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西奈山伊坎医学院等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发现在一种青光眼小鼠模型中,一种基因疗法能保护视神经细胞并保存视力。这一发现为开发针对青光眼的神经保护疗法提供了一条道路。相关研究结果于2021年7月22日在线发表在Cell期刊上,论文标题为“Preservat
中国神经母细胞瘤新药!新型GD2靶向抗体Danyelza申请上市:联合GM-CSF总缓解率高达78%!
Danyelza于2020年11月在美国上市,是一款靶向神经节苷脂GD2的突破性药物。
Cell Death & Differentiation重磅综述:神经疾病中细胞死亡的分子机制
紧密协调的程序性细胞死亡(PCD)信号事件在正常的神经元发育过程中以空间和时间受限的方式建立神经结构并塑造中枢神经系统。PCD信号级联的异常,如凋亡、坏死、焦亡、铁腐、自噬相关的细胞死亡以及非程序性坏死,可在各种神经疾病的发病机制中观察到。这些细胞死亡可以在各种形式的细胞应激(由细胞内或细胞外刺激施加)和炎症过程中被激活。PCD通路的异常激活是神经退行性疾病
当大脑中形成新记忆时神经细胞中的饱和脂肪酸水平就会升高!
2021年6月30日 讯 /生物谷BIOON/ --诸如花生四烯酸等多不饱和游离脂肪酸(FFAs,Polyunsaturated free fatty acids)主要是由膜磷脂上的磷脂酶活动所释放的,其长期以来被认为对机体的学习和记忆有益,而且FFAs还被认为是机体神经传递和突触可塑性的调节子,然而在学习过程中,大脑中特定区域中其它FFA和磷脂的确切性质目
Immunity:COVID-19人类脑组织分析揭示了神经炎症与小胶质细胞-T细胞的相互作用
SARS-CoV-2引起的COVID-19是一种会引起多器官并发症的严重疾病,其中主要并发症包括急性感染期间可能出现的神经症状(67%的患者),但也可能在治疗结束后出现。COVID-19的一个显著神经症状是丧失嗅觉,病情较轻者存在头痛、疲劳、记忆障碍、呕吐、步态障碍、呼吸困难和昏迷等症状,表明这些现象均涉及了几个大脑区域,如嗅球和延髓等。最新研究表明SARS
间充质干细胞分泌细胞外小泡可促进小鼠局灶性脑缺血后脑血管生成、脑重塑和神经功能恢复
来源于右侧细胞类型的间充质基质细胞(MSC)来源的小细胞外小泡(SEV)可促进中风的康复。在这一过程中,微血管重塑起着核心作用。因此,作者研究了MSCsEVs对体外培养的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hCMEC/D3)增殖、迁移和管状形成的影响,以及对小鼠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后缺血后血管生成、脑重塑和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在体外,从低氧(1%O2)而不是“常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