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揭示峨眉锥栗的杂交起源和生殖隔离位点非均匀分布
研究同倍体杂交物种形成的难点在于,检验杂交直接影响生殖隔离的形成。7月6日,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副研究员孙永帅研究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了题为Genomic basis of homoploid hybrid speciation within chestnut tree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以中国特有的峨眉锥栗研究系统为
PNAS 当人们理解COVID-19的指数增长时,就会接受社交距离
2020年7月25日讯 /生物谷BIOON /——来自科隆大学科隆社会认知中心(Social Cognition Center at Cologne at the University of Cologne)和布莱梅大学(University of Bremen)的研究人员报告称,在三个实验中,参与者倾向于假设COVID-19病例数随时间呈线性增长,而不是呈指
Lancet:戴口罩、眼部防护用品和保持社交距离有助降低新冠病毒感染
2020年6月13日讯/生物谷BIOON/---社交距离(social distancing)可阻止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传播,但是多远的距离是足够的呢?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和黎巴嫩贝鲁特大学的研究人员说,他们可能有一个答案。虽然大多数公共卫生官员建议你把自己和他人之间的距离保持在 6 英尺(1英尺等于0.3048米),但是这
Lancet盛赞:深圳控制COVID-19的关键在于接触跟踪和隔离!
2020年5月22日讯 /生物谷BIOON /--据一项约翰霍普金斯布隆伯格公共卫生学院与的研究人员合作完成的研究,中国深圳在COVID-19爆发的最初几个月,流行病学监测的广泛使用、隔离受感染的病人和检疫暴露人群使科学家估计这个大流行传染病的重要特征。他们的发现近日发表在The 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上,研究人员分析了深圳疾病控制
我国科学家发表两篇论文,从粪便中分离出活的新冠病毒,并且在隔离房间的物体表面上检测到新冠病毒RNA
2020年5月27日讯/生物谷BIOON/---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之前称为2019-nCoV)导致2019年冠状病毒病(COVID-19),如今正在全球肆虐。在第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中国中山大学、广州医科大学、中国科学院和广州海关技术中心的研究人员(下称第一组中国研究人员)从病死患者的粪便中分离出了活的SARS-CoV-2病毒。相关研究结果于
研究:相比居家隔离,中国式集中隔离可再减少37%新冠感染
在尚无新冠肺炎疫苗的情况下,物理隔离、流行病学调查等非药物干预方法仍然是控制疫情的重要手段。近日,国际医学期刊《柳叶刀》在线发表了一篇题为“Institutional, not home-based, isolation could contain the COVID-19 outbreak”的通讯文章,比较了大多数欧美国家采用的居家隔离以及中国式的集中隔离
Breastfeeding Medicine:婴儿应该与COVID19阳性母亲隔离吗?
在一篇新的评论文章中,来自北卡罗来纳大学医学院母乳喂养医学研究院院长Alison Stuebe博士论述了婴儿出生后与COVID-19阳性母亲分离的风险和好处。多个公共卫生组织建议将母婴分开,其中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建议医疗机构考虑将母婴暂时分开,直到母亲不再传染,并建议医疗团队应与母亲讨论暂时分开的风险和好处。
Science:新研究解释了中国采取的社会隔离等措施导致COVID-19病例数量在指数增长后快速下降
2020年4月12日讯/生物谷BIOON/---在中国,经检测为COVID-19阳性的病例数最初呈指数增长,但随后下降。在一项新的研究中,德国罗伯特-科赫研究所项目组负责人、德国柏林洪堡大学教授Dirk Brockmann博士和他的博士后研究员Benjamin F. Maier开发出一种考虑了社会隔离(social distancing)和其他措施的影响的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