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自然-方法》:数据驱动蛋白质设计促成发明细胞内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探针

蛋白质设计研究如何通过指定或改变氨基酸序列来控制、改变蛋白质结构和功能。蛋白质是生命功能最主要的执行者,研究者能够通过遗传编码让细胞自动合成表达人工蛋白,表征细胞状态,调控细胞功能。因此,有效、可靠的蛋白质设计能在生命科学不同领域发挥重要作用,特别是在新兴的合成生物学方向,可成为重要支撑技术。6月5日,《自然-方法》杂志在线发表了华东理工大学教授杨弋、研究员赵玉政课题组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刘海燕

2017-06-13

长期服用双磷酸盐类防治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弊端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导致骨骼变薄,骨密度降低和骨骼愈来愈脆弱的疾病。这使人骨骼骨折的风险更高。随着年龄的增长,疾病的风险也会增加。事实上,50岁以上的妇女容易因骨质疏松而遭受骨折。到2020年,估计有6100万美国成年人的骨矿物质密度较低。称为“双膦酸盐”的药物有时用于治疗骨质疏松症。这些药物增加骨矿物质密度,这加强了骨骼,并被认为使它们不太可能破裂。研究表明,当骨质疏松的妇女服用这些药物1至4年时,

2017-06-05

PNAS:抗真菌感染新策略:首次发现雷帕霉素靶蛋白TOR感知磷酸

编者按:雷帕霉素靶蛋白TOR(Target of Rapamycin),是一种从酵母到哺乳动物高度保守的蛋白激酶。TOR是细胞感应外界营养水平进而调节生长和衰老的中心调控子。TOR被发现可以调控核糖体发生、翻译起始、代谢、应激反应、自噬等等信号通路。从酵母中的TOR到哺乳动物中的mTOR,之前的研究大都集中于氨基酸和葡萄糖对TOR活性的调控作用。5月31日,来自哈佛医学院 Julia R. K h

2017-06-01

科学家揭示内质网钙离子通道三磷酸肌醇受体在胚胎干细胞

 4月13日,国际学术期刊《分子细胞生物学杂志》(Journal of Molecular Cell Biology)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人口健康领域)杨黄恬研究组题为IP3R-mediated Ca2+ signals govern hematopoietic and cardiac divergence of Flk1+ cells via the calcine

2017-05-05

Cell Research:研究揭示TCR复合物结构动态性调控抗原特异性免疫应答新机制

国际学术期刊《细胞研究》(Cell Research)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许琛琦研究组与南京大学教授曹毅合作完成的最新研究成果Lipid-dependent conformational dynami

2017-05-02

Oncotarget:科学家发现机体免疫系统或能准确鉴别出癌症抗原

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Oncotarget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伯明翰大学和弗吉尼亚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鉴别出了一种新型机制,T细胞或许会通过这一机制来有效区分癌细胞上出现的特异性增加的一类靶点,文章中,研究者重点阐明了机体免疫系统如何识别磷酸化作用所修饰的蛋白靶点,磷酸化作用是癌细胞中经常会增加的一种常见过程。

2017-04-14

糖链抗原125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病例追踪 肿瘤标志物指标忽高忽低 收到26岁的白百灵(化名)报告单。一张是11月18日做的检查,还有一张是12月8日做的。两次检查结果,最大的差别是糖链抗原125。 糖链抗原125(CA125)的正常范围是0-35,白百

2017-04-18

高通量蛋白质组和磷酸化组分析揭示化疗药物耐药性和糖酵解过程的联系

景杰编者按:靶向药物具有特异性好、毒副作用少的特点,在对癌症的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肿瘤对靶向药物耐药性的产生却是临床实践中遇到的一大难题。在此背景下,如何全面系统地理解耐药性产生的机理是当前癌症研究的热点之一。

2017-04-01

《细胞》报道没有磷酸盐也能有生命

 生命起源的一个大秘密是,在没有磷酸盐的早期地球上,磷酸盐如何成为遗传和细胞新陈代谢机制的基本建构模块。近日,刊登于《细胞》期刊的研究显示,科学家使用系统生物学方法解开了这个古老谜题,数据证据显示

2017-03-24

Nature:斯坦福发现新抗原靶点,个体化治疗淋巴瘤

癌症体细胞在突变后可以产生用于区分恶性细胞与正常细胞的新抗原(neoantigens)。然而,在肿瘤研究领域,如何在个体化层面鉴定这类新抗原和相关验证仍然是一巨大挑战。近日,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下属

2017-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