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PLoS One:HBV通过激活ERAD通路来调节病毒及亚病毒颗粒的产生

3月26日,罗马尼亚科学院生物化学研究所的Norica Branza-Nichita在美国《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上发表了一篇关于HBV感染的细胞中病毒及亚病毒颗粒形成的调节机制,该研究首次发现了HBV可以激活ERAD(内质网相关蛋白降解,ER–associated degradation )通路,反过来降低了包膜蛋白的数量。

2012-11-19

MicrobiologyOpen:潘永信等发现生长温度影响趋细菌数量和种群多样性

说明:不同温度下趋磁细菌群落的系统发育树(A)和群落相似性的主坐标分析(B),a、b和c表示同一温度下的三个平行样品。从图中可以看出,37°C下趋磁细菌的种群多样性与其余温度下的样品明显不同。

2012-11-18

ACS Nano:纳米颗粒能直接载药入癌细胞核

美国西北大学的科学家已经开发出一个简单的星形黄金纳米粒子可以将药物直接递送进入癌细胞的细胞核中。相关研究论文发表在ACS Nano杂志上。论文主要作者是Teri W. Odom博士。 科学家们正在越来越多地关注细胞水平上用纳米技术来对抗疾病。虽然纳米技术具有相当大的设计挑战性,但纳米技术是一种非常有前景的靶向治疗手段。

2012-11-18

科学家利用自组装纳米颗粒输送药物治疗骨质疏松

2013年9月13日讯 /生物谷BIOON/ --来自宾州州立大学和波士顿大学的研究人员最近采用一种能够自组装的纳米尺寸颗粒将药物输送至骨质疏松症患者骨骼缝隙处以治疗这种常见病症。据研究人员介绍,这种纳米颗粒可以追踪骨缝隙处释放的带电荷矿物质,靶向释放药物。这也是这项研究的出色之处。

2013-09-13

Nat Commun:纳米技术: 让皮肤下的纳米颗粒可以被看到

本期Nature Communications报告了一种方法,采用该方法,只要看一下小鼠的皮肤,就可以识别它们体内的纳米颗粒分布。研究人员发现,不同纳米颗粒在环境或紫外光照射下透过皮肤可以被看到。该方法有可能被用作一个简化的工具,来预测身体组织对纳米颗粒的接触情况,这种接触在某些情况下对健康有负面影响。

2014-05-18

刺激光明穴产生脑组织电信号的变化

中国河北工业大学所在课题组进行关于针刺、电刺激和磁刺激的一项研究,利用磁刺激线圈对正常人体左侧光明穴(GB37)进行重复脉冲磁刺激并观测脑电信号,与非穴位点磁刺激的脑电信号进行对比,并同时对比磁刺激光明穴前、中、后视觉刺激产生的脑电信号差异。

2014-05-18

中国医美市场迎来第一款进口大颗粒玻尿酸

LG生命科学研制的YVOIRE伊婉第二代中长效大颗粒塑形Volume型号在本月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的正式许可。

2014-05-13

Geochem Geophy Geosy:趋细菌小体链各向异性及岩石磁学等指示意义

趋磁细菌是迄今确证唯一能执行生物控制矿化和利用地磁场的原核微生物。

2013-12-17

Novavax开始四价季节性流感病毒样颗粒疫苗招募工作

Novavax开始四价季节性流感病毒样(VLP)颗粒疫苗即将开展II期研究。II期研究是该公司同美国卫生部联合开展的,正在澳大利亚招募500名患者,用于对比控制研究。 II阶段随机研究通过四价季节性重组VLP流感疫苗在健康患者身上的临床实验,将评估其免疫原性和安全性。

2012-03-07

英国马尔文仪器—致力于提供蛋白颗粒表征创新解决方案

摘要:随着生物制药领域的蓬勃发展,确定候选新药并形成有效生物疗法的节奏日益加快,一些传统分析手段不再适用,为分析技术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全球材料表征领域的领先企业英国马尔文仪器公司针对生物制药行业日益

2014-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