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捷伦磁珠如何帮助提高免疫诊断平台性能
化学发光产品的开发涉及多个方面,其中磁珠作为试剂的关键成分,助力了分析物的快速捕获以及信号检测。本次讲座将从安捷伦磁珠的设计,磁珠与试剂、仪器配合的影响因素,偶联的关键参数等方面来探讨如何应用安捷伦磁珠来帮助提高免疫分析系统的综合性能。
Sci Rep:使用超声定位显微镜检测组织中的氧水平
2020年3月12日讯 /生物谷BIOON /——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的研究人员正在使用一种现有成像技术的新应用,这种技术可能有助于检测人类的肿瘤。这项技术,超分辨率超声定位显微镜,被用来观察血管分布和测量肿瘤中的氧气水平。这项研究是在鸡胚胎中进行的,但研究人员希望将这项研究扩展到人类。这项题为《Ultrasound localization micr
癌症光动力磁热协同治疗结合免疫治疗研究获进展
癌细胞的转移扩散对患者而言往往是灾难性的,常常导致患者的死亡。光动力治疗(PDT)是一种新型的癌症治疗模式,在各类癌症微创治疗中展现了良好的效果。PDT治疗肿瘤的基本原理是系统或局部给予的光敏剂在各组织中的半衰期不同,一段时间后肿瘤组织中光敏剂浓度明显高于正常组织,形成光敏剂在肿瘤组织的选择性滞留。在特定波长激发光的作用下,同时在分子氧存在的情况下,产生单线态氧(singlet oxy
Nature Methods :中国学者开发了新的干涉单分子定位显微镜
2019年9月23日讯 /生物谷BIOON /--各种基于图像的中心位置估计(称为质心拟合)方法,如二维高斯拟合方法,在单分子定位显微镜(SMLM)中已被广泛用于精确确定每个荧光团的位置。然而,如何将单分子横向定位精度提高到分子尺度(< 2 nm)来实现高通量纳米结构成像仍然是一个挑战。图片来源:WANG Guoyan Wang and OU Nanjun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的徐涛教授和
分子尺度分辨率干涉定位显微镜问世
光学显微镜自1590年由荷兰詹森父子创制伊始,即成为生命科学最重要的研究工具之一。进入21世纪,借助荧光分子,科学家将光学显微镜的分辨率提高了一个数量级,由约一半光波波长(250 nm)拓展至几十纳米,并兴起了超高分辨荧光成像技术,用于“看到”精细的亚细胞结构和生物大分子定位,相关工作荣膺2014年诺贝尔化学奖。9月9日,Nature Methods 杂志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物物
磁控线型机器人有望用于脑血管手术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研究团队开发出一种磁控线型机器人,可在脑血管等狭窄且弯曲的通道中穿行,未来有望用于“疏通”中风或动脉瘤导致的脑血管堵塞。新近发表在美国《科学·机器人学》杂志上的这项研究显示,这种机器人的内核是具有柔性和回弹性的镍钛合金,合金材料上覆盖一层含有磁粒子的橡胶,在外部磁铁的控制下,机器人可以弯曲并复原。研究人员在磁性橡胶材料外涂上了一层水凝胶,使其拥有光滑表面,降低了摩擦力,从而可以在狭
借助磁控微流控芯片,建立埃博拉病毒核酸适配体的高效筛选平台
埃博拉病毒是一种高致病性传染病,高亲和力和特异性的亲和试剂对其防控具有重要的意义。近日,武汉大学生物医学分析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研究人员通过借助磁控微流控芯片,建立了一个针对埃博拉病毒核酸适配体的高效筛选平台。核酸适配体因其具有体外筛选、化学合成等特点,能够为病毒的检测提供一种性能优异的亲和试剂。然而,核酸适配体的筛选效率是其广泛应用的一个重要瓶颈。为提高其筛选效率,严苛的筛选条件是其
令狐恩强:普及磁控胶囊胃镜检查势在必行
“癌症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行动太晚。”近日,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消化科主任、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消化内镜创新发展分会理事长令狐恩强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表示,我国胃癌人数占全球一半,死亡率逐年攀升,面对严峻的防控形势,如何借助医疗技术创新加快推进早期筛查工作成为我国防控胃癌的重点。令狐恩强将胃镜检查分为两种:有创胃镜(传统的插管胃镜)和无创胃镜(胶囊胃镜)。“传统的插管胃镜是
科研人员研发出基于多极磁镊的机器人细胞内部操作与测量系统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谭民领导的先进机器人团队与多伦多大学教授孙钰的先进微纳系统实验室合作在微纳机器人方面开展研究,研究基于多极磁镊的机器人细胞内部操作与测量,相关成果发表在Science Robotics上(Sci. Robot. (2019), 4, eaav6180)。在细胞内部对其结构的直接操作和测量是理解亚细胞和亚组织活动的重要手段,可用于疾病诊断、发展新治疗方法。相对于细胞外部的
西安交大在国内首创磁锚定系列腔镜创新技术
随着微创外科的发展,腔镜手术以其创伤小、恢复快的优点受到广大患者的肯定和欢迎。但即使是微创,往往也需要在胸/腹壁上切3个及以上的切口。多一个切口就意味着多一份创伤,对于一些仅是辅助功能的戳孔,比如牵引、暴露,用磁力来代替,不仅可以免去过多的体表切口,而且还能够实现多方向灵活牵拉暴露,避免了单孔腔镜手术中的“筷子效应”,使得手术暴露更加方便,更利于术者镜下操作。3月26日,由我国著名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