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Nature:首次构建出制造含硼化合物的细菌

2017年12月28日/生物谷BIOON/---在一项新的研究中,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化学工程、生物工程与生物化学教授Frances Arnold博士和她的团队构建出首次能够制造含有硼-碳键(B-C)的化合物的细菌。在此之前,这些硼-碳键仅来自化学家的实验室,并不能够由任何已知的生命形式产生。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2017年12月7日的Natur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Genetically program

2017-12-28

食药监总局发布质子离子治疗系统临床评价技术审查指导原则的通告

 为加强医疗器械产品注册工作的监督和指导,进一步提高注册审查质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组织制定了质子碳离子治疗系统临床评价技术审查指导原则(见附件),现予发布。特此通告。附件:质子碳离子治疗系统临床评价技术审查指导原则附件质子碳离子治疗系统临床评价技术审查指导原则本指导原则旨在为申请人准备质子/碳离子治疗系统临床评价提供具体建议,并规范治疗系统临床评价资料的技术审评要求。本指导原则是

2018-01-09

研究揭示调控蓝藻氮代谢平衡的新机制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和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周丛照、陈宇星课题组,与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教授张承才课题组合作,阐明了蓝藻全局性转录因子NdhR通过结合不同的代谢小分子,快速响应环境变化,协同调控碳氮代谢的分子机制。该研究成果以Coordinating carbon and nitrogen metabolic signaling through the cyanobac

2018-01-03

离子束辐射对拟南芥基因组诱变效应研究获进展

 重离子辐射诱变育种是植物品种改良的重要手段,辐射诱变效应及分子机制的研究是涉及多学科交叉的重要共性课题。目前,对重离子辐射诱变效应的研究集中在表型、染色体畸变、遗传物质多态性及特定基因序列分析等方面,而分子水平的突变特征研究仍相对薄弱,欠缺全基因组水平大视角、多方位及大样本量数据支持。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研究人员依托兰州重离子研究装置(HIRFL)浅层治疗及生物辐照终端提供的碳离子

2017-12-05

抗生素市场“爆款” 青霉烯狂揽100亿

全身用抗细菌药物是人类多发性、感染性疾病不可缺少的一大类治疗药物,具有临床应用广泛、品种繁多的特点。20世纪初,弗莱明发明的青霉素被誉为抗感染神药,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为医学史上里程碑式的药物。随着中国人口的快速增长,在饮食结构和生态环境变化多因素影响下,抗生素类药物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培南类药物)是一类非典型β-内酰胺类抗生素,在20世纪80年代问世后,成为一类广谱、强效、细

2017-07-15

Nature communication:保护植物多样性 增加土壤储备

近日,国际学术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在线发表了德国科学家的一项最新研究进展,他们发现植物多样性越高,土壤中碳源储备越丰富,而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土壤微生物群落促进植物对新碳源的固定,而受现存土壤碳源分解的影响较小。

2017-07-03

Science:首次揭示菌根共生过程中转运新机制

中科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王二涛研究组首次揭示了在丛枝菌根真菌与植物的共生过程中,脂肪酸是植物传递给菌根真菌的主要碳源形式,并发现脂肪酸作为碳源营养在植物-白粉病互作中起重要作用。6月8日,国际顶级学术期刊《科学》在线发表了这项研究成果。菌根共生是植物与菌根真菌建立的互惠互利的同盟,也是自然界最为广泛的共生形式。植物可通过与菌根真菌共生高效率的从土壤中获得磷和氮等营养;同时植物把20%左右的光合

2017-06-10

ACS Sustainable Chemistry & Engineering:利用棉花短绒制备出超高比表面积氮掺杂多孔材料

新型碳材料的设计是当前材料科学研究的一个热点,碳材料可广泛应用于传感、催化、储能、环境修复等领域。传统制备碳材料的原料都是以化石资源为主,但随着化石能源的大量消耗,环境问题也变得日益突出。因此,开展以可再生的、廉价的、绿色环保的生物质为原料制备碳材料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可持续和绿色化学的目标和方向。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资源化学研究室研究员张亚刚带领其团队立足于新疆资源转化,以新疆丰富

2017-06-01

中科院亚热带所在水稻光合和微生物同化碳的转化与微生物利用特征研究获新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吴金水研究员领衔的农业生态过程方向研究团队,在水稻光合碳和微生物同化碳的转化与微生物利用特征获新进展。土壤中植物残体、凋落物、根际沉积以及微生物同化碳等形式输

2017-03-14

科学家发现神奇细菌蛋白 可利用硅制造天然屏幕

据每日邮报报道,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科学家们发现一种可将硅和碳结合起来的细菌蛋白,通过调整其DNA,这种细菌蛋白可产生一种酶,其效果比人造催化剂高15倍。细菌可利用这种酶生产硅碳复合物,这种天然材料可用于多

2016-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