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oS ONE:发现头颈部鳞状细胞癌新的治疗靶点
近日,来自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在头颈部鳞状细胞癌(HNSCC)细胞内,MicroRNA-34a的表达失调会促进了肿瘤的生长及肿瘤血管的生成,则控制miR-34a的活性也许能够成为新的策略来治疗HNSCC。相关研究成果于5月22日在线发表在PLoS ONE上。
:鉴定出指示重编程皮肤细胞修复潜能的表观遗传标记
两个人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β(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 receptor beta,PDGFRβ)分子(用黄色和洋红色表示)与一个二聚体PDGF-B(青色和绿色表示)形成复合物的的色带图,图片来自维基共享资源。
Nat Immunol:皮肤免疫细胞如何充当机体“守卫者”
2015年2月4日 讯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组国际科学家已经发现了皮肤中免疫细胞发挥功能的一种新机制,新机制使得皮肤中免疫细胞充当人体的“边境把关者”,同时新研究揭示了这些细胞如何感知是否脂质或脂肪样分子
:树突状细胞有望成为新的治疗艾滋病的靶点
2012年12月19日讯 /生物谷BIOON/ 现在不能治疗艾滋病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不知道HIV病毒如何侵入到免疫细胞中。HIV 的主要入侵细胞是T细胞,现在有20多种药物能够阻断HIV在T细胞中的繁殖。HIV通过树突状细胞进入T细胞。现今没有任何药物针对树突状细胞。 前人工作表明HIV表面的一类神经节甘旨(ganglioside),负责识别树突状细胞,在HIV递呈中起重要作用。
Cell Host & Micro:发现镰刀状红细胞中的microRNA可明显抑制疟原虫繁殖
2012年8月17日 讯 /生物谷BIOON/ --近日,来自杜克大学医学中心的研究者通过研究,揭示了为何镰刀状细胞病(贫血)病人相比正常红血细胞的病人在患疟疾时候表现出的病情较轻,研究者发现红细胞中的遗传物质可以通过调节改变寄生虫的基因表达来改变寄生虫的活动和行为。
EBM:发炎分子可调控小肠杯状细胞株产生硫黏蛋白
近日,《实验生物与医学》(Experimental Biology and Medicine)期刊中发表了由美国伊利诺大学Rex Gaskins博士所领导的团队所发表的文章证实微生物以及宿主的发炎分子都可以调控人类小肠杯状细胞株的硫黏蛋白的产生。 硫黏蛋白是小肠杯状细胞所分泌的两种主要的酸性黏液素之一,对于保护肠道黏膜非常重要。因此,若是丧失了硫黏蛋白则与炎性肠道疾病与大肠直肠癌的发生有关。
日利用皮肤细胞培育出软骨细胞 软骨组织未出现肿瘤
日本研究人员17日报告说,他们向人类皮肤细胞植入三种基因,不经诱导多功能干细胞(iPS细胞)阶段就培育出具有软骨细胞特征的细胞。利用这种基因直接重组的方法人工培育出的软骨细胞或可应用于治疗因疾病和受伤而变性的软骨组织。 iPS细胞是指体细胞经过基因“重新编排”,回归胚胎干细胞的状态,从而具有类似胚胎干细胞的分化能力。这种分化能力使其成为再生医疗领域研究热点。
PLoS One:郑永唐等在恒河猴树突状细胞研究获进展
近日,国际著名杂志PLoS One在线刊登了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郑永唐研究员等的最新研究成果“Effect of Plasma Viremia on Apoptosis and Immunophenotype of Dendritic Cells Subsets in Acute SIVmac239 Infection of Chinese Rhesus Macaques。
JCI:抑制β1-整合素可增加头颈部鳞状细胞癌对化疗的敏感性
基于PDB文件1x69构建的皮层肌动蛋白(cortactin)结构图,图片来自维基共享资源。 头颈部鳞状细胞癌(head and neck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HNSCC)是全世界第5种临床上常见的癌症,平均发病率约为10~15/10万。还有研究表明头颈部鳞状细胞癌患者容易出现第二种原发恶性肿瘤。
Nature:揭示皮肤中记忆T细胞阻止病毒感染机制
最近,研究人员在人身体与环境打交道的部分(如皮肤、肺部和胃肠道)发现一类非常重要的被称作记忆T细胞(memory T cell)的免疫细胞。然而,这些“常驻” 记忆T细胞如何产生仍是一个谜。为了揭示它们在我们的免疫系统如何记住病原体初次感染和如何阻止再次感染中发挥的重大作用,研究人员一直在广泛地开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