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至臻品质,至善服务——达为助力第十二届全国免疫学学术大会

编者按:2017年10月27-29日,中国免疫学会第十二届全国免疫学学术大会在天津成功举办。来自全国各地将近2000余位免疫学专家和代表齐聚天津,共同参与免疫学相关领域的学术交流与探讨。与此同时,全国各大生命科学领域仪器及耗材厂商也在本次大会上亮相,纷纷展示本公司的最新技术和优秀产品。生物谷记者也出席并参加了本次学术大会,并且有幸在大会现场采访到了达科为生物技术的现场负责人,让我们跟随记者的采访,

2017-11-17

Cell Host & Micro:科学家解读皮肤炎症发生的分子机制

2017年11月13日 讯 /生物谷BIOON/ --日前,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Cell Host & Microbe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发现了一种关键的免疫机制,其或能帮助解释为何皮肤会因某些疾病而发生炎症,比如异位性皮炎(通常称之为湿疹),皮肤表面产毒素的细菌会诱发一种特殊蛋白促进机体自身细胞产生反应并且诱发炎症。图片来源: Lloyd Mil

2017-11-12

三生制药华南总部落户松山湖——生物技术产业助力广深创走廊建设

近日,三生制药通过招拍挂市场,在松山湖再拿下一块工业用地,这意味着国内生物制药领域领头羊位置的三生制药在松山湖的布局又加重砝码。三生制药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在松山湖增资扩产,总投资超过20亿元,将原来的松山湖基地全面升级为三生集团华南区总部。作为承担着东莞布局广深科创走廊创新发展两大核心引擎之一的松山湖,近年来,生物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园区内已经形成了生物技术产业链,产业集聚效应初显。松山湖将大力发

2017-11-14

KO皮肤细胞再生多年争论!利用转基因干细胞再生完整的人表皮

培育出的表皮薄片,图片来自CMR UNIMORE。2017年11月10日/生物谷BIOON/---多亏了一个由科学家和医生组成的国际团队,一名因患上一种危及生命的遗传病而丧失了大部分外层皮肤的7岁叙利亚难民如今在他的大约80%的身体上有了利用他自己的细胞培育出的转基因皮肤。而且正如该团队于2017年11月8日在Nature期刊上在线发表的一篇论文报道的那样,这名男孩表现良好。这篇论文的标题为“Re

2017-11-10

植物叶绿体比较基因组学研究获进展

 楠木(学名:Phoebe zhennan S. Lee)又名楠树、桢楠,是樟科楠属和润楠属各树种的统称,有香楠、金丝楠、水楠等种类。属大乔木,成熟时可达30米,其木材坚硬,价格昂贵,多用于造船和宫殿。现存最大的楠木殿是明十三陵中长陵棱恩殿,殿内共有巨柱60根,均由整根金丝楠木制成。楠木极其珍贵,已经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之中。楠木是中国传统的名贵木材之一,主要来源于樟科润楠-

2017-11-04

默克、辉瑞在英国推出PD-L1免疫疗法Bavencio,治疗罕见皮肤癌—默克尔细胞癌(MCC)

 2017年11月07日讯 /生物谷BIOON/ --德国制药巨头默克(Merck KGaA)与合作伙伴美国制药巨头辉瑞(Pfizer)近日宣布,在英国推出PD-L1免疫疗法Bavencio(avelumab),用于转移性默克尔细胞癌(mMCC)成人患者的治疗。在欧盟,Bavencio于今年9月下旬获欧盟委员会(EC)批准,成为欧洲首个治疗mMCC的PD-1/PD-L1免疫疗法。此次批准

2017-11-08

广东吸纳特岗全医生下沉基层

19次党代会报告刚刚提出要加强全科医生队伍建设,广州省就发文了关于“全科医生特设岗位”的通知,这效率真是杠杠的!10月29日(昨天),广东省卫计委、省财政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发布了“关于印发《广东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生特设岗位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以下简称《方案》),决定在2017年—2019年为经济欠发达地区每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设置2个全科医生特设岗位,聘请一批具有执业医师资格、能够

2017-10-31

Nature:炎症记忆促进皮肤上皮干细胞更快地修复皮肤损伤

图片来自Laboratory of Mammalian Cell Biology and Development/The Rockefeller University。2017年10月20日/生物谷BIOON/---疤痕可能会消退,但皮肤会记得。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洛克菲勒大学的研究人员揭示出伤口或其他有害的触发炎症的经历会给驻留在皮肤中的上皮干细胞(epithelial stem cell

2017-10-20

关于皮肤健康那些事儿

2017年10月19日/生物谷BIOON/---本期为大家带来的是与皮肤健康有关的研究进展,希望读者朋友们能够喜欢。1. Sci Rep:皮肤颜色影响其对光线以及机械作用的敏感性最近,来自纽约大学的研究者们发现了不同肤色的人群对温度以及机械刺激反应存在差异的内在机制。在最近发表在《Scientific Reports》杂志上的一篇文章中,研究者们发现由皮肤内色素细胞产生的一种叫做多巴胺的分子能够导

2017-10-19

小分子牵动企“联姻”

 2800万元。10月12日下午,一个小分子的技术使用权转让吸引了数十家媒体的注意力。这个小分子名叫“L-丙氨酸”,正是它牵动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与浙江瀚叶股份有限公司“联姻”。当天,微生物所与瀚叶股份签署了L-丙氨酸菌种专利技术转让协议,共同成立了中科瀚叶生物医药联合实验室。未来几年,双方将携手实现L-丙氨酸生产技术规模化生产,并共建“产—学—研”合作研究体系,致力于生物医药领域新产

2017-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