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示通常无害的白色念珠菌变成致病性真菌的分子途径
酵母中热诱导型Hsp90蛋白的各个结构域的结构图。顶端是二聚体Hsp90的晶体结构,结合到二聚体上的ATP分子用空间填充球表示。底部是酵母Hsp90蛋白的一维序列。NTD=N端结构域(红色),MD=中间结构域(绿色),CTD=C端结构域(蓝色)。图片来自维基共享资源。 Copyright ©版权Bioon.com所有,若未得到生物谷授权,请勿转载。
PLoS Biol:黄广华等白色念珠菌形态转换研究获进展
形态转换对于病原真菌迅速适应宿主多变的微环境具有重要作用。白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是人体内一种重要的机会性致病真菌,通常共生于健康人体内不引起任何不良反应,但在免疫受损的人群中可能引起器官黏膜感染和危及生命的血液感染。近年来,由于广谱抗菌素的广泛使用,癌症化疗和器官移植等新的医疗技术的应用,艾滋病的流行和人口的老龄化,导致以白色念珠菌为主的真菌感染成为临床上日益严重的问题。
PNAS:细菌可利用“毛发”清除铀污染
在清除放射性铀污染的队伍中,有望增加一批新成员。这些只有千分之一毫米长的清洁工挥舞着细长的“毛发”,能把溶解在水里的铀清除掉。美国研究人员新近发现,一类称为地杆菌的细菌有潜力用于铀污染的生物治理。 此前已有研究表明,一些地杆菌能够通过还原周围环境里的金属(也就是向金属添加电子)来获取能量。溶解在水里的铀经过这样的还原之后,会变得难以溶解,从而缩小污染范围,并且容易被清除掉。
联邦内蒙古制药被举报污染 环保局称没问题
“人民群众深受污染之害、苦不堪言,而监测数据喜气洋洋、自说自话。”这是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近日在环保部一次会议上,痛批监测数据与群众感受脱节的一句话。他提出,要避免出现监测数据与群众感受“两张皮”。 然而,在内蒙古的巴彦淖尔市,“两张皮”问题令当地百姓苦不堪言。 当地百姓说,让他们深受污染之苦的就是当地的利税大户联邦制药(内蒙古)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联邦内蒙古制药)。
食品中禁限用药物及环境污染物识别检测技术研究取得最新进展
PLoS ONE:一种中草药疗法可有效治疗白色念珠菌的感染
2013年9月13日 讯 /生物谷BIOON/ --近日,来自堪萨斯州立大学的研究者通过研究发现了一种新型的中草药疗法或可用于人类常见真菌感染的治疗,相关研究刊登于国际杂志PLoS One上,文章中研究者指出在发展中国家很多糖尿病患者一般使用一种名为匙羹藤的中药草来帮助控制其血糖,但是匙羹藤同样也可以作为白色念珠菌感染的治疗手段。
耳腊提供了鲸在一生中接触的污染物的见解
通过分析一条死去的蓝鲸的耳内积累的腊,科研人员提出了这个动物一生的激素水平和接触化学污染物的谱。许多长须鲸物种在与外界环境隔离开的耳道内持续积累蜡层,形成了在鲸的一生中存在的一个耳塞。Sascha Usenko及其同事提出了一种假说,即可以像使用树木年轮那样使用这些蜡层粗略地估计鲸的年龄,这些蜡层可能含有鲸自然分泌和从海洋中接触到的脂溶性化学物质的编年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