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PC:科学家有望利用肿瘤生物标志物开发治疗转移性胰腺癌的精准化疗法
2019年6月13日 讯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篇刊登在国际杂志Journal of Pancreatic Cancer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乔治城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表示,利用肿瘤分子标志物或能帮助选择特殊的化疗制剂来用于治疗转移性胰腺癌患者。图片来源:public domain基于前期研究结果,目前研究人员目前正在进行II期临床试验,使用分子生物标志物来指导患者的二线治疗选择
我国科学家在炎症超声/生物发光成像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炎症是一种免疫反应,包括神经退行性疾病和癌症等各种炎症性疾病。目前临床检测使用的发光试剂鲁米诺能与炎症区域产生的髓过氧化物酶(MPO)进行发光反应,从而实现对炎症的生物发光成像。然而,鲁米诺发射的蓝光波长较短,只能用于表皮组织炎症的检测。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纳米科技”重点专项的支持下,北京大学戴志飞研究团队制备了一种掺杂了两种亲脂染料的纳米泡(NBs),这种新型纳米泡不仅能够用于超声造
近期结构生物学研究进展一览
2019年5月21日 讯 /生物谷BIOON/ --本期为大家带来的是结构生物学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希望读者朋友们能够喜欢。1. Nat Microbiol:新结构生物学研究揭示病原体入侵宿主机制DOI: 10.1038/s41564-019-0427-4虽然导致胃癌、百日咳,军团病等危险性疾病的病原菌各不相同,但它们都利用相同的分子机制来感染人体细胞。细菌使用这种称为IV型分泌系统(T4SS)的
合成生物学联手PD-L1抑制剂抗击实体瘤 罗氏达成合作
日前,由著名学者卢冠达教授联合创建的合成生物学公司Synlogic宣布与罗氏(Roche)公司达成临床开发合作,将探索Synlogic公司开发的SYNB1891,与罗氏的PD-L1抑制剂Tecentriq(atezolizumab)联用治疗晚期实体瘤患者的效果。SYNB1891是一种使用合成生物学技术设计的双重先天免疫激动剂。Synlogic计划在2019年下半年向美国FDA递交IND申请,让该公
Nat Microbiol:新结构生物学研究揭示病原体入侵宿主机制
2019年5月20日 讯 /生物谷BIOON/ --虽然导致胃癌、百日咳,军团病等危险性疾病的病原菌各不相同,但它们都利用相同的分子机制来感染人体细胞。细菌使用这种称为IV型分泌系统(T4SS)的机器将有毒分子注入细胞,并传播基因对抗抗生素的杀伤。现在,加州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已经从人类病原体——军团菌嗜肺军团菌中揭示了T4SS的3D分子结构。这可能在将来能够为上述疾病开发精确靶向的抗生素。>
Mol Cell:新研究揭示关键蛋白的生物学机制
2019年5月7日 讯 /生物谷BIOON/ --最近,来自格拉德斯通研究所的科学家对一个最基本的生物学过程——基因转录产生了重要发现。2013年,Gladstone的高级研究员Melanie Ott博士发现,在哺乳动物等复杂生物体的基因转录过程中,聚合酶的调控尾部也会发生另一种称为乙酰化的修饰。然而,到目前为止,没有人知道乙酰化是做什么的。“有很多证据表明磷酸化在许多不同物种的转录中起着重要作用
Nature:我国科学家在真核生物中揭示一种新的源自维生素C的DNA修饰
2019年5月12日讯/生物谷BIOON/---将胞嘧啶甲基化为5-甲基胞嘧啶(5mC)是许多生物中普遍存在的DNA修饰。TET双氧酶对5mC的连续氧化导致一系列额外的表观遗传标记出现并促进哺乳动物的DNA去甲基化。然而,TET同源物在其他真核生物中的酶活性和功能仍然很大程度上未被探索。在一项新的研究中,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化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的徐国良(Guo-Liang Xu)课题组、复旦大学生命科
Epigenomics:科学家鉴别出新型口腔癌生物标志物
2019年5月4日 讯 /生物谷BIOON/ --在发展中国家,口腔癌因其死亡率高而闻名,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Epigenomics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奥塔哥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相比患者口腔癌附近的组织而言,口腔癌组织中的表观遗传学标记或许并不相同,这些生物标志物或许与口腔癌患者的生存率存在密切关联。图片来源:commons.wikimedia.org表观遗传学是一种非常强大的机
强强联合十余载,CST与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助力科研;看今朝,CST再伸援手关爱未来
十年同舟,和衷共济 1999年,哈佛大学附属麻省总医院的一位研究神经胶质细胞的教授,Michael J. Comb,因为在研究中找不到合适的磷酸化抗体,于是决定自己开发像他这样的研究人员需要的可靠抗体,以加速科学研究。随着第一支磷酸化抗体#9101的诞生,CST公司成立了。2008年,CST在中国设立全资子公司,紧跟本土科学家的研究需求,提供优质产品、全力支持和贴心服
病毒纳米生物学研究获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生物物理研究所联合团队在病毒纳米生物学研究中取得新进展。该团队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借助蛋白质的表观临界组装浓度控制病毒纳米颗粒(virus-based nanoparticles,VNP)组装,从而在其内部相容性包装外源物质的策略。相关工作3月21日在线发表于国际期刊Nano Letters(《纳米快报》)。在自组装蛋白纳米笼(如VNP、铁蛋白、细菌微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