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Nat Commun:高清晰度离子束成像的生物分子亚细胞定位和药物分布

分子实体的相互作用能够驱动其在生物系统的功能。当目前对细胞功能的理解缺乏临床应用时,就需要能够在更自然的环境中更精确地分析细胞内的细胞生物分子成分的技术。

2021-08-06

复旦大学:胰腺癌的分子生物学翻译挑战和临床前景

胰腺癌是癌症死亡的一种越来越常见的原因,疾病死亡率和发病率之间有着密切的对应关系。此外,该病通常在晚期诊断,预后很差。由于胰腺癌的高异质性、代谢重编程和密集的间质环境,患者从目前的常规治疗中获益甚微。最近对胰腺癌生物学和遗传学的深入研究支持其分子分类,从而扩大了临床治疗选择。本文就胰腺癌的生物学特性、代谢重编程以及肿瘤微环境如何调控胰腺癌的发生发展作一综述。

2021-07-21

研究揭示生物分子YB1通过调控miRNA200/205b-ZEB1轴促进癌症转移的机制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中科院分离分析化学重点实验室生物分子功能与机制研究组研究员朴海龙团队研究发现核苷酸结合蛋白YB1,可通过调控miRNA生物学合成促进肝癌的转移。癌症转移是造成癌症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也是癌症治疗的困难所在。研究发现,YB1与miRNA微处理器复合物DGCR8、DICER及终端UTP转移酶TUTs的相互

2021-06-16

化学所实现硼酸分子作为化学燃料驱动生物分子马达ATP合酶的能量合成

  生物体内生物分子马达合成三磷酸腺苷(ATP)的效率决定了细胞分裂、增殖和凋亡等系列生物活动。ATP是可被细胞直接利用的能量货币,通常情况下,能够经过叶绿体与线粒体上生物分子马达ATP合酶,在跨膜质子梯度势驱动下催化获得。利用分子组装技术,构建类细胞功能组装体,模拟或调控ATP合成和消耗是化学、材料与生命科学交叉研究前沿的热点。在国家自

2021-05-21

单个生物大分子太赫兹超分辨成像研究取得进展

   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大学重庆学院、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清华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共同攻关,在单个生物大分子的太赫兹超分辨光谱成像研究中取得进展。单个生物大分子的太赫兹探测有望揭示传统单分子技术难以提供的生物大分子的物理化学、结构及生物分子间相互作用等信息,对深入认识和理解生物大分子的作用与功能具有重要意

2020-12-29

IMEC研发世界最小的生物传感器 瞄准高灵敏度DNA分子检测

  比利时IMEC(Interuniversity Microelectronics Centre,微电子研究中心)推出全世界最小的基于鳍式场效应晶体管(FinFET)的生物传感器(BioFET),尺寸仅为13纳米鳍宽和50纳米栅极长,并成功在其300毫米洁净室实现生产。目前该传感器可检测的极限为几十个DNA分子,最终目标是能够实现单个D

2021-02-01

揭示生物学和社会因素或有望帮助理解人类衰老发生的分子机制!

2021年1月20日 讯 /生物谷BIOON/ --近日,发表在国际杂志Ageing Research Reviews上的三篇研究报告中,来自南加州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指出,为了深入理解人类机体衰老的分子机制,我们就需要分析多种生物学和社会因素对机体衰老所造成的影响。将社会和行为因素与生物学机制结合起来,对于在衰老研究方面取得有意义的研究进展至关重要

2021-01-19

基于酶单分子纳米胶囊技术的生物传感器研究获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生态环境评价与分析研究组研究员卢宪波、陈吉平团队研发的基于酶单分子纳米胶囊(SMENs)技术的生物传感器取得新进展,酶传感器的热稳定性、有机溶剂耐受性、酸碱耐受性、存储稳定性等核心性能实现质的提高,率先将SMENs技术应用于分析和生物传感领域。酶生物传感器具有简单、快速、廉价、便携、微型化等优势,在医疗诊断、食品、环境等领域

2020-07-08

大分子突破血脑屏障,科学家们取得重要进展

 《科学》子刊《科学·转化医学》(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同期报道了两篇由Denali Therapeutics公司发表的研究论文。论文中,这家生物技术公司介绍了一种全新的技术,能帮助大分子突破血脑屏障,进入大脑。这也意味着在40多年的不断尝试下,我们终于取得了可喜的进展。神秘的大脑屏障说到血脑屏障的历史,还要

2020-06-01

《科学》子刊发现可以拨动生物钟的奇妙分子

 生物钟,也称昼夜节律,是调节身体机能的一种生物过程。我们的睡眠周期,体温波动,什么时间吃东西更容易长胖,服药的药效等,都与人体的生物钟有着密切关系。近期国际旅行的限制或许让很多人避免了急性生物钟紊乱,然而长期生物钟紊乱却在困扰着越来越多现代人。长期生物钟紊乱有损健康,容易引起肥胖、心血管疾病、精神障碍,甚至癌症。不幸的是,尽管付出了很多努力,科学

2020-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