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licy:系统评估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变化
中科院武汉植物园张全发等在《环境科学与政策》(Environmental Science & Policy)上发表了“中国三峡环境变化与减缓行动”的评论文章。该文较系统评估了三峡工程建设以来三峡库区生态环境的变化,并介绍了我国政府应对地区生态环境变化的相关政策和策略。
Science:适当饵料鱼能保障海鸟繁衍及生态系统的稳定
近日,国际著名杂志Science刊登了研究人员的最细研究成果“Global Seabird Response to Forage Fish Depletion—One-Third for the Birds。”,研究指出为海鸟留一定量的饵料鱼,以保证海鸟的繁衍以及生态系统的稳定。 人类正在日益增加对诸如凤尾鱼和沙丁鱼等所谓的饵料鱼的捕捞,但新的研究提示,世界上的饵料鱼的约三分之一必须要留给海鸟。
关于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等23个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通过认定的通知
国科发计[2011]572号 各有关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主管部门: 为进一步加强对全国科技平台建设的指导,深化科技资源共享,推进科技平台运行服务,规范科技平台运行管理,按照《关于开展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认定和绩效考核工作的通知》(国科发计[2011]318号)要求,科技部、财政部通过组织专家评审,完成了首批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以下简称“科技平台”)认定评审工作。
Nature:气候变化十年内或引起全球生态系统危机
据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报道,根据一项新的科学研究,在不远的未来,全世界将迎来一场严重的气候危机。生态系统将受到冲击;人类的文化难以延续;数百万物种也将走向灭绝。本世纪中期,这次危机可能会先从印尼的部分地区爆发,最终蔓延到全球大部分区域。 此外,即使人们想方设法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也只能将危机发生的日期推迟到2069年左右。这份研究报告出自夏威夷大学马诺阿分校。
Oecologia:热带森林生态系统氮循环研究取得新进展
植物叶片同位素15N自然丰度值(δ15N)受氮循环的多个过程及相互作用的影响,能够综合反映生态系统氮循环的特征,如开放程度和可利用N状态。大量研究发现,热带和亚热带相对于温带和北方森林氮更为富足,其生态系统氮周转和循环较快。热带亚热带森林植物叶片和土壤δ15N比温带森林的较高的研究结果也支持这一普通现象。因此,比较不同森林生态系统植物叶δ15N可以判断生态系统氮状态。
Ecol Indic:蔡庆华等揭示小水电对河流生态系统影响
近日,国际杂志Ecological Indicators在线刊登了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蔡庆华教授等的最新研究成果“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 of a diatom-based index of biotic integrity (D-IBI) for rivers impacted by run-of-river dams。
我国确认544种外来入侵生物 严重危害农业生态系统
核心阅读 记者近日从第二届国际生物入侵大会上获悉:目前入侵中国的外来生物已经确认有544种,其中大面积发生、危害严重的达100多种。我国防范外来生物入侵的形势严峻。 在正在召开的第二届国际生物入侵大会上,科技部“973计划”生物入侵项目首席科学家万方浩对记者表示,目前入侵我国的外来生物种类很多,已经确认的有544种,其中大面积发生、危害严重的达100多种。我国是遭受生物入侵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863计划重点监控区海洋生态环境连续监测技术系统课题通过技术验收
7月18日,“十一五”863计划海洋技术领域“渤海海洋生态环境监测技术系统”重点项目下设课题“重点监控区海洋生态环境连续监测技术系统(2007AA092103)”在青岛通过科技部组织的技术验收。 验收专家组审阅了相关验收资料,听取了课题负责人关于课题实施情况的汇报,进行了质询。专家组认为,课题组完成了合同中规定的任务,达到了合同规定的考核目标和技术指标。
Ecol Model:张弛等城市生态系统复杂性研究获进展
城市生态学是当前环境和生态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社会意义。城市生态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人类活动对城市和区域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影响。城市生态研究面临着社会-经济-环境-生态过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及其导致的城市景观复杂性的挑战。
中国西南生态系统野外台站联盟召开首届三次会议
4月13日,中国西南生态系统野外台站联盟首届三次会议在云南丽江召开,会议由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丽江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承办,各方代表5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昆明植物研究所副所长甘烦远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