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新突破:450年前死亡的男孩体内存在乙肝治疗的重要线索
【450年前死的男孩提供了肝炎研究的新线索】在一项最新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了治疗乙肝的新线索。线索来自与一名死于450年前的意大利男孩,对男孩的研究表明乙肝病毒感染已经伤害人类几个世纪之久。这个孩子在16世纪就死了,之前的医学判断证明该男孩死于天花,但是一项新的分析表明男孩的死因并非天花,而是乙肝。研究人员通过对男孩的骨骼和皮肤的DNA样本进行研究之后,进一步得出结论,夺走男孩生命的实际上是乙型
Sup35的朊蛋白结构域促进细胞适应环境变化
2018年1月9日/生物谷BIOON/---利用细胞内的相变(如相分离和凝胶化)形成动态的无膜区室为细胞对环境变化作出反应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近期的研究已鉴定出一类特殊的富含极性氨基酸(如甘氨酸、谷氨酰胺,丝氨酸或酪氨酸)的内在无序结构域(intrinsically disordered domain)是细胞中的相分离的潜在促进物。然而,更为传统的研究则强调了这些结构域促进纤维状聚集体形成的能力
Nature:揭示细菌适应不断变化环境条件的机制
2017年12月28日/生物谷BIOON/---生命的基本前提是活的有机体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条件。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和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研究人员确定了细菌用来适应不同环境的调节机制是基于一个全局控制过程的,这个过程能够用一个方程加以描述。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2017年11月2日的Natur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A global resource allocation
细胞通过力检测感知它们的环境
2017年12月28日/生物谷BIOON/---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西班牙加泰罗尼亚生物工程研究所(IBEC)生物医学系讲师Pere Roca-Cusachs领导的一个研究团队作出一个主要的结论:细胞能够感知它们的环境的过程受到力检测(force detection)的调节。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2017年12月14日的Natur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Force loading explains s
肿瘤微环境维持细胞存活 外泌体是重要手段
来自美国莱斯大学,MD安德森癌症中心,贝勒医学院等多个研究单位的研究人员共同揭示了肿瘤微环境通过外泌体为癌细胞提供营养物质帮助癌细胞度过营养匮乏等情况的新机制。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eLife上。外泌体广泛存在并分布于各种体液中,携带和传递重要的信号分子,形成了一种全新的细胞间信息传递系统,影响细胞的生理状态并与多种疾病的发生与进程密切相关。2013年,发现细胞囊泡运输的调节机
双重肿瘤微环境刺激响应性纳米递药体系研究获进展
智能化可控释放纳米递药体系可以对pH、温度、光照、氧化剂、酶以及超声辐照等外界环境的刺激做出反馈性响应,并凭借其优异的控制释放功能,在药物传输体系中表现出极具竞争力的应用前景。其该体系可针对肿瘤细胞与正常组织的生物学差异选择性释药,从而有效降低抗肿瘤药物对正常细胞的毒副作用,提高药物的利用率。但由于肿瘤组织及细胞的环境复杂性,单一刺激模式或者简单的功能输出已不能满足聚合物材料的需求。因
环境毒素竟会影响人体昼夜节律!
我们都知道生物钟的失调与多种人类疾病密切相关。近日,美国伦斯勒理工学院的科学家研究发现人类昼夜节律会受到环境毒素所带来的不利影响。该研究对应文章则发表于最新上线的Ecology and Evolution杂志,名为“Evolution to Environmental Contamination Ablates the Circadian Clock of an Aquatic Se
Nat Chem Biol:人造胰岛细胞能够响应高血糖环境分泌胰岛素
2017年10月31日/生物谷BIOON/---目前治疗I型糖尿病以及一些II型糖尿病都需要长期性的、痛苦的胰岛素注射过程。然而,最近来自北卡洛琳娜大学的研究者们开发出了一类更加对患者友好的治疗方法:一类能够响应血糖变化自动分泌胰岛素的人工胰岛细胞。这些人工胰岛细胞(artificial beta cells,ABC)模拟了机体自然的血糖控制功能。通过皮下注射的方式将这些细胞注入患者体内,每隔几天
环境如何引发机体过敏症的发生 这或许在我们出生前就开始发生了
2017年10月27日 讯 /生物谷BIOON/ --对于很多人来说,现在似乎有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有更多的过敏原和过敏性疾病的发生,如今,过敏性疾病的发生率在北半球不断攀升,几乎每两个欧洲人中就有1个人会对食物或者环境过敏,而且在过去十年里,人们对食物和环境的过敏的频率及严重性都在不断增加。很多过敏症都开始于儿童时期,根据欧洲过敏和呼吸道疾病患者协会数据显示,大约有65%的儿童都会在其18个月的时候
科学家证明抑制肿瘤微环境 可以阻止微小残留病灶“东山再起”
在看似成功的癌症治疗之后,少量的癌细胞仍然会残留在患者体内,也就是所谓的微小残留病灶(MRD)。其犹如一颗定时炸弹,可能随时会导致癌症复发而加重患者病情。而微小残留病灶(MRD)又很难并消灭。因此,了解原发性肿瘤如何从微小残留病灶(MRD)转化为治疗耐药性、免疫系统不可见性的新肿瘤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17日,在著名国际期刊《Cancer Immunology Research》上发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