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籽粒镉含量调控基因的克隆和应用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土壤镉污染是一个严重的全球性问题,欧美、日本等国家的耕地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镉污染,中国约有17%的耕地存在镉污染。镉为重金属,其生物半衰期长,可通过食物链在人体富集,容易造成人体多器官损伤、诱发癌症。选育镉低积累玉米对玉米的安全利用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控制玉米籽粒镉积累的关键基因尚未克隆。近期,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中心赵久然团队与湖南省
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玉米耐旱机制研究中取得进展
玉米是世界上种植广泛的粮食作物,对于全球的粮食安全十分重要。在影响玉米产量的诸多因素中,干旱是主要的非生物胁迫因素。深入解析玉米干旱响应的分子机制将有助于玉米耐旱新品种的培育与推广应用。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谢旗研究组与陈化榜研究组合作,通过对玉米重组自交系群体苗期耐旱性的详细分析,对筛选到的极端表型株系进行比较转录组分析,并阐明了一个bHLH类型
PNAS:玉米B染色体基因组图谱和功能研究获进展
一个多世纪前发现,B染色体在较多植物、动物和真菌基因组中存在。B染色体对于个体的生命活动来说不是必需的,但它们仍通过不同的机制存在于种群中。例如,玉米B染色体不与任何A染色体配对,其传递不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花粉第二次有丝分裂B染色体会发生不分离(nondisjunction),包含B染色体的精核优先与卵细胞受精,使其能够在群体中传递
“纯色”桃育种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王志强研究员团队在国际知名植物学期刊The Plant Journal在线发表了题为“Two loss of function alleles of glutathione-S-transferase (GST) gene cause anthocyanin deficiency in flowers
东北地理所成功研发“中科豆芯”系列大豆液相育种芯片
由于我国人口多、人均耕地面积少等原因,导致我国大豆供给严重不足,同时大豆育种技术的落后也制约了我国大豆的生产效益。中科院东北地理所大豆分子设计育种研究团队通过十多年的努力,建立了大豆分子设计育种平台,研发了大豆育种加速技术、基因型快速鉴定技术等关键核心技术。为了解决目前存在的大豆芯片研发周期长、使用成本高、无法大规模在实际育种中使用的
Genome Biology:解析玉米杂种优势形成机理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中心赵久然研究员团队与华中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国内多家单位合作,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Genome Biology (2020 IF=10.806)发表了题为“The genetic mechanism of heterosis utilization in maize improvement”的论文,从新的视角解
研究发现玉米黄绿叶突变体
近期,长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杜何为教授团队在生物学TOP期刊《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5年影响因子7.011),在线发表了题为“A chlorophyll a oxygenase 1 gene ZmCAO1 contributes to grain yield and waterlogging toleran
“植物保护与分子设计育种科技创新论坛”成功召开
由植物细胞与染色体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植物病虫害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闽台作物有害生物生态防控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举办,福建农林大学植物免疫研究中心承办的“植物保护与分子设计育种科技创新论坛”,在福州成功召开。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所长杨维才研究员、植物细胞与染色体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傅向东研究员,中国农科院植保所所长助理、植物病虫害生
裙带菜遗传育种群体构建与性别决定机制研究方面获进展
近日,国际藻类学期刊Journal of Phycology在线发表了中科院海洋所在大型经济褐藻遗传育种研究方面的最新成果。海藻种质库团队根据裙带菜生活史的特点,提出了构建双单倍体(DH)群体的方法,并研究了孤雌生殖与雌雄同体表型的遗传规律,为海带目褐藻遗传育种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方法学支持,为揭示裙带菜性别决定的遗传学机制提供了重要依据
碳离子束辐照诱变大豆效应及育种研究获进展
重离子束是一种新型育种诱变剂,相比于其他诱变源,重离子具有较高的传能线密度(Linear Energy Transfer,简称LET)和生物学效应(Relative Biological Effectiveness,简称RBE),可以在较高的存活率下获得相对较高的突变率和较宽的突变谱,由此创造优异的突变体。碳离子束作为重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