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863计划“鲤生长等经济性状的主效基因发掘及育种潜力评估”课题取得阶段性进展
近日,“十二五”863计划“鲤生长等经济性状的主效基因发掘及育种潜力评估”(2011AA100402)课题召开工作会,主持人孙效文研究员向来自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等单位的相关领域专家进行了“鲤全基因组测序与遗传育种工具开发”的工作汇报。
植生所“水稻产量性状调控的分子机理与育种应用研究”获2011年度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2011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于3月30日在友谊会堂举行。上海生科院植生生态所何祖华研究组的“水稻产量性状调控的分子机理与育种应用研究”喜获2011年度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该项目主要利用分子遗传手段,发掘并功能鉴定产量性状调控基因和进行杂种优势的分子预测,阐明产量性状建立的分子机制,采用分子设计有效实现了水稻育种理论与实践的突破。
全球精度最高玉米全基因组育种芯片研发成功
世界农化网中文网报道:日前,由国际著名植物分子生物学家、国家作物分子设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邓兴旺带领团队进行研发的全球最高精度玉米全基因组育种芯片获得成功,原来8年到10年的育种周期可以减少至4年到5年。同时,其团队研发的第三代杂交水稻育种技术已进入国家安全认证阶段,最早将于2016年产业化,将大幅度提高水稻产量。 这里所说的“芯片”是指一套可以从数万个位点对种子基因进行观测的技术。
航天育种不可误读
甘肃省天水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的几位参观者漫步在经过航天育种的特形葫芦长廊下。新华社供图 针对目前社会上有关航天育种的一种认识误区,即作物种子一经搭载就增产的说法,刘录祥严肃地指出,这种说法充满了“娱乐性”。 太空诱变种子仍须地面“改良” 刘录祥说:“太空育种是人工诱变技术手段之一,即经诱变令种子基因产生突变。然而,对于搭载过的种子,并非简单地任其繁殖。
美国放宽转基因玉米限制
玉米产业面临一场“革命”
近日,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最新数据显示,我国粮食生产实现“九连增”。在三大粮食品种中,2012年全国玉米产量为20812万吨,增产1534万吨,玉米产量超过稻谷产量383万吨,成为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 但在专家们看来,从饲料粮到广泛用于日常生活,看似可堪大任的玉米仍面临不少问题。 我国第一大农作物 “我国粮食‘九连增’,玉米作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
孟山都拟资助玉米根虫研究
孟山都公司已经承诺300万美元用于资助玉米根虫学术研究。玉米根虫(CRW)知识研究项目每年为杰出的研究项目设立25万美元的奖金,将设立三年。奖励的对象为玉米根虫生物学、基因组学和管理问题的项目。 玉米根虫是农场上最具破坏性的害虫之一。美国农业部评估,这种害虫每年造成的损失和控制成本达到10亿美元,包括约8亿美元造成的损失以及2亿美元的防治成本。
巴拉圭批准转基因大豆和玉米
在南美洲最新批准的转基因谷物中,巴拉圭宣布其计划批准孟山都公司的Roundup Ready 2大豆以及孟山都和陶氏化学公司的其他玉米技术。 巴拉圭的这份声明是紧随阿根廷宣布批准孟山都公司Roundup Ready 2大豆批准之后的。陶氏益农公司宣布在阿根廷推出控制玉米主要害虫的Powercore。
拜耳扩建蔬菜育种研究中心
拜耳作物科学耗资1200万欧元完成了荷兰Leudal蔬菜研究中心的扩建。新建成的研究大楼是旧楼的三倍大,达到6400平方米。研究中心配备有最先进的种子技术、细胞生物学和分子育种研究实验室,以及高通量生物技术服务设施。 拜耳强调,会继续坚持园艺和健康食品的研究之路。公司计划向全球种植者和消费者提供高资源利用率的产品,以及健康可口的蔬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