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艾滋早期疗法可能无法阻止病毒蔓延

艾滋病早期疗法可能无法阻止病毒蔓延

2014-07-22

Nat Nanotechnol:新技术鉴别艾滋病毒颗粒

感染HIV的患者携带有许多种不同的HIV病毒,所有的HIV病毒有它们自己独特的特点,其中一些HIV病毒比其它病毒更具感染性。

2014-07-23

:艾滋病毒在体内传播有"帮凶"

西班牙科学家参与的一项新研究发现,一种分子在纵容艾滋病病毒在人体内传播过程中充当了“帮凶”。这一发现有助于开发阻止艾滋病病毒扩散的药物。 西班牙加泰罗尼亚高级化学研究所和德国海德堡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发现,艾滋病病毒外壳表面的神经节苷酯分子是使病毒侵入人体树突状细胞、进而在体内传播的“帮凶”。进一步实验证实,构造相似但不含这种分子的人造病毒样颗粒无法进入树突状细胞。

2012-11-19

PLoS ONE:刘俊等发现中国某流行艾滋病毒源自新疆

静脉吸毒是导致中国艾滋病流行的最主要因素之一。艾滋病病原体HIV-1的地域性传播已被证明与毒品的转运有关。先前研究显示两个主要在中国流行的HIV-1流行重组型CRF07_BC和CRF08_BC分别于1993年和1990年左右起源自云南。经由不同的毒品转运途径,CRF07_BC在1993年左右由云南向西北传播到新疆,向东北传播到辽宁。

2012-11-18

新加坡发现危害性超强艾滋病毒新变种

新加坡研究人员说,他们发现了一种新的艾滋病病毒变种。它是由当地原来常见的两种病毒毒株以基因重组的方式结合生成,其危害性也可能比现有的一般毒株强。 新加坡陈笃生医院研究人员说,他们对2008年2月至2009年8月提取的109名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血样样本进行分析,发现其中15人感染了这种新型的艾滋病病毒。陈笃生医院是新加坡目前唯一收治艾滋病患者的公立医院。

2012-02-06

PNAS:追踪导致感染的艾滋病毒毒株

一项研究提出,一个人的生殖道内占主流的HIV-1毒株可能不是在性伙伴身上建立感染的毒株。 此前的研究发现了感染艾滋病病毒的人们的生殖道内有一批病毒毒株,但是在异性性传播过程中的导致感染的毒株—这是全世界感染的主要模式—常常仍然没有得到确定。 Eric Hunter及其同事获得了卢旺达和赞比亚的8个异性恋伴侣的阴道拭纸、精液和血样,当时新近被感染的伙伴被诊断出了艾滋病病毒阳性。

2012-11-18

PLoS Pathog:轮状病毒感染或可增加个体患I型糖尿的风险

近日,来自墨尔本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表明,引发儿童严重腹泻的罪魁祸首—轮状病毒可以加速小鼠患I型糖尿病,相关研究成果刊登于国际杂志PLoS Pathogens上。该研究或为探究轮状病毒感染引发小鼠患自身免疫疾病提供了研究依据,同时也为揭示轮状病毒感染的机制提供了一定思路。

2014-04-01

NEJM:先天性糖基化有助抵抗病毒感染

近日,国家卫生研究院(NIH)的一项新研究报告证实,一种罕见的遗传性疾病实际上可能保护机体免受某些严重或复发性病毒的感染。研究人员发现,在糖基化IIb型(CDG-IIb)先天疾病人细胞中,艾滋病毒和流感病毒的复制速率比在健康供体细胞中的复制速率低得多的,结果导致产生越来越少的传染性病毒。

2014-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