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古人类牙齿生长发育研究取得进展
01月17日,《科学》子刊《科学进展》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邢松等与国际同行合作完成的关于许家窑古老型人类幼年个体的牙齿生长发育研究结果。该研究发现:在形态特征上还比较原始的许家窑人在牙齿生长发育规律(被认为反应生活史)上已经步入现代人变异范围内。提示人类在演化成如今模样之前,可能就已经像现代人一样遵循着一个较慢的生理节律。区别于现生的其他灵长类,现代人有着独特的
科研人员首次发现大熊猫牙齿实现自修复机制
大熊猫是动物界中牙尖齿利的典型代表,其99%的食物是竹子,坚固强悍的牙齿是大熊猫啃食竹子的利器。近日,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材料疲劳与断裂实验室博士刘增乾带领研究团队研究发现,大熊猫牙釉质能够在发生变形与损伤后在微纳米尺度进行显着的自动回复。相关研究成果先后发表于2019年1月11日、2018年9月28日的《生物材料学报》和2018年6月5日的《先进材料》。谈及这项发现,刘增乾表示主要得
科学家首次从7000年的牙齿中获得乙肝病毒DNA
七千年前,在德国中心的一个小村庄里,一位年轻男子在地上静静地躺着,已经没有了呼吸。他大约25到30岁,可能是一位农夫。当时的人们并不知道他为什么这么年轻就去世了。多亏现代强大的基因技术,能为七千年后的我们还原事情的真相--乙肝病毒感染了他的肝脏,终结了一段生命。科学家们是如何穿越时空找到死因的呢?就在本周,科学家们用测序技术得到了迄今为止最古老的病毒DNA--乙肝病毒的一段
抑制癌细胞脱落标志性蛋白 促进免疫系统对癌症发起攻击!
2018年4月1日 讯 /生物谷BIOON/ --日前,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Science上题为“Antibody-mediated inhibition of MICA and MICB shedding promotes NK cell–driven tumor immunity”的研究报告中,来自美国达纳-法伯癌症研究所和布莱根妇女医院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将一种特殊抗体引入到癌症小鼠模型机
研究人员提出脱落酸合成部位的新观点
脱落酸(abscisic acid,ABA)能够调节植物对不同环境信号以及内源性信号的反应,影响植物的水分胁迫、种子发育、休眠、性别决定等生理适应及生长发育过程。在水分胁迫下,叶片中的ABA会随着水分含量的下调而迅速合成,主动关闭气孔,减少水分散失,使植物免受严重的水分胁迫伤害。与叶片不同,花的寿命相对较短,并且几乎没有碳同化现象,但是仍然会发生水分蒸发,严重的水分亏缺会导致花的萎蔫,
北大口腔医院科研人员阐述牙齿发育过程中信号传递新机制
牙齿发育与再生一直是口腔医学研究的重点和难点,牙齿发育过程中复杂的调控机制尚未得以完全阐明。日前,北京大学口腔医院中心实验室科研人员蒋楠于国际期刊《ACS纳米》(ACS NANO)发表学术论文《外泌体介导器官发育过程中上皮-间充质相互作用》(Exosomes Mediate Epithelium–Mesenchyme Crosstalk in Organ Development,IF=
梳理牙齿间充质干细胞最新研究进展
2017年10月31日/生物谷BIOON/---人牙齿干细胞(dental stem cells, DSC)可分为牙齿上皮干细胞(Dental epithelial stem cells)和牙齿间充质干细胞(Dental mesenchymal stem cells)两类。胚胎口腔上皮诱导牙形成(odontogenesis)。牙釉质是由牙齿成釉细胞(ameloblastst)形成的,而牙齿成釉细胞
科学家开发“牙齿粉碎机”获取智齿中的干细胞
据国外媒体报道,智齿是令许多人烦恼的问题,但其实它们也是干细胞的来源之一,具有拯救生命的潜力。然而,想从智齿牙髓中获取干细胞并不容易:牙齿钻孔过程中会导致温度升高,降低可获取的干细胞数量。此外,清洗牙齿所用的水中可能含有腐蚀性元素,而钻孔产生的牙釉质微粒也可能污染牙髓。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美国内华达大学拉斯维加斯分校的研究团队开发了一个被戏称为“牙齿粉碎机5000”(Tooth Crac
3D打印牙齿要来了
近日,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唐志辉教授主导的"增材制造和激光制造"重点专项项目"增材制造个性化牙种植体与颌面骨、颞下颌关节修复体"的关键技术研发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据了解,通过3D打印技术,这个项目在实践中不仅可以大幅降低治疗周期以及成本,还可以减少患者的疼痛感。另外,该项目目前已经完成动物实验,将于今年年底进入到临床试验。事实上,牙种植技术虽然很适用于牙齿修复领域,但目前我国对这项技术的应
脱落酸诱导植物抗病研究获得进展
脱落酸(Abscisic acid,ABA,S-ABA)是植物五大内源激素之一,在植物生长发育中具有重要作用。研究报道表明,ABA重要的功能之一是参与调节植物非生物逆境胁迫适应生理过程,被称为植物“胁迫激素”。然而,有关ABA在抗病方面所起的作用仍存在争议。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研究员谭红团队田间试验发现,使用低浓度外源S-ABA (以下简称ABA,2~4 mg/L)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