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灵长类动物的大脑在新扫描仪下的精细图谱
很久以来,人们认为大脑是一团缠绕的神经纤维,但研究人员最近发现,脑中的神经纤维像往右倾斜的交叉棋盘。如今,一些精妙细节作为大脑成像研究的一部分揭示了大脑的网络结构,它们借助于新的磁共振成像(MRI)扫描仪。研究结果发表在《科学》Science 期刊上。
PNAS:灵长类动物一夫一妻制的进化
一项研究提出,一个雄性和一个雌性配对交配并抚养后代的社会单偶制可能是为了减少雄性杀婴的威胁而从灵长类动物中进化出来的。在哺乳动物中,单偶制是罕见的,而且促进了它的进化的原因仍不清楚。Christopher Opie及其同事使用统计模型评估了3种竞争的假说,科学家提出这些假说用于解释单偶制的进化。
Nature Neurosci:科学家发现灵长类大脑发育规律
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教授杨振纲课题组,在最新的一项研究中发现同为灵长类的人类和猕猴的大脑皮质抑制性神经元,均起源于胚胎时期的基底神经节隆起部位,而不是科学界长期以来所认为的来源于大脑皮质本身。该成果可能为治疗癫痫和自闭症等脑疾病提供新思路和新手段。日前,相关研究在线发表于《自然—神经科学》。 神经元也称作神经细胞,上百亿的神经元组成了大脑。
PNAS:灵长类动物能迅速探测蛇
一项研究发现,灵长类大脑的一组神经元能对蛇的图像做出选择性的迅速反应,其方式能带来对可能致命的爬行动物的迅速视觉探测。 Lynne Isbell及其同事测量了两只猕猴的视觉系统神经元对蛇和来自环境的其他物体的图像的响应。特别是这组作者检查了中丘脑枕和背外侧丘脑枕的神经元,灵长类动物大脑的这个区域参与了视觉注意和有威胁的图像的快速处理。
PNAS:灵长类对声音的分辨力高
一项研究报告说,一些灵长类动物比其他哺乳动物能更精细地分辨出复杂声音的频率。 声音在耳蜗中产生振动,这能带来听觉所需的神经信号。 耳蜗把声音分解为成分频率的能力称为频率调谐,它对于识别声音及其位置具有关键作用。Christopher Shera及其同事测量了猕猴的频率调谐。 猕猴是比猫、豚鼠和毛丝鼠—这些动物的听觉经常得到研究—与人类亲缘关系更近的灵长类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