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柏:中国民众对导致糖尿病的危险因素意识最低
北京2012年7月27日电 /美通社亚洲/ -- 大部分人都知道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病,也是一种终身性的疾病。这种病的高危人群通常是体重超标或有家族遗传史,比如家里一级亲属患有糖尿病。换句话说,体重超标和遗传是导致糖尿病的两大危险因素。
J Materi Chem:潘浩波等生物活性材料微环境研究获进展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医药所(筹)人体组织与器官退行性研究中心潘浩波副研究员领导的科研攻关小组近期在生物活性材料微环境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发表在英国皇家化学学会期刊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上。 生物材料的降解会在局部营造一个不同于生理条件的微环境,这时材料周边pH值发生显著性变化,研究同时发现碱性微环境对成骨意义重大。
JBC:潘怡等发现眼睛早期发育过程中的关键基因
近日,国际杂志《生物化学杂志》(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在线发表了中科院上海生科院营养科学研究所陈雁研究组的最新研究进展:“Sma- and mad- related protein 7 (Smad7) is required for embryonic eye development in the mouse”,在文中...
英国柏点(BioDrop)宣布进入中国市场 致力于超微量测量新技术
英国柏点公司BioDrop宣布进入中国市场,推出新产品:三款超微量分光光度计(柏触、柏精及柏偶)和两款超微量比色皿(柏池125及柏池500)。 上海 2012年10月15日商 /生物谷BIOON/ 今天,专业致力于微量测量新技术的英国柏点公司(BioDrop)宣布进入中国市场,并发布了一系列创新的超微量光谱解决方案,其中有柏池超微量比色皿和柏点分光光度计。
Biotechnol.Biofuels:潘慧琳等用木质素催化高酸值小桐子油制备生物柴油
近日,国际杂志Biotechnology for Biofuels刊登了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潘慧琳博士等的最新研究成果“Direct production of biodiesel from high-acid value Jatropha oil with solid acid catalyst derived from lignin。
PNAS:潘俊敏等揭示纤毛长度调控机制
2013年7月8日,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潘俊敏教授研究组在《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上在线发表了题为“Activation loop phosphorylation of a protein kinase is a molecular marker of organelle size that dynamically reports flagellar length”的研究论文...
PNAS:柏科植物随联合古陆的分离而发生隔离分化
5月1日,《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在线发表了兰州大学分子生态所(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生命科学学院)刘建全教授课题组及其国际合作团队的分子生物地理学和进化研究新成果:柏科植物随联合古陆的分离而发生隔离分化。第一作者和通讯联系人的第一单位均为兰州大学,是以兰州大学为主导、发表在该著名综合杂志上的第一篇论文。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因在推动妇女儿童健康战略方面的领导作用受到表彰
p{text-indent: 2em;} 纽约2011年10月14日电 /美通社亚洲/ --(南南新闻组织):安提瓜和巴布达总理鲍德温-斯潘塞 (Winston Baldwin Spencer) 和南南新闻组织 (South-South News) 主席弗朗西斯-劳伦佐(Francis Lorenzo) 大使今天在纽约的一场正式会员国午宴上向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 (Ban Ki-moon)
Flora:潘开文等石斛传粉与生殖生物学研究获进展
近日,国际刊物Flora在线刊登了中科院成都生物所研究人员的最新研究成果“Floral morphology and reproductive biology of Dendrobium jiajiangense (Orchidaceae) in Mt. Fotang, southwestern China,”,文章中,研究者揭示了在斛传粉与生殖生物学研究取得的新进展。 植物有多种多样的花形态。
Geomicrobiology:潘永信等发现环境因子影响趋磁细菌AMB-1磁铁矿合成
近日,国际著名杂志Geomicrobiology Journal在线刊登了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所研究人员的最新研究成果“Environmental Factors Affect Magnetite Magnetosome Synthesis in Magnetospirillum magneticum AMB-1: Implications for Biologically Control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