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上海报告3例本土确诊病例,昭通路居民(福州路以南)列为中风险地区

在今天下午举行的市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市卫健委通报:1月21日,本市报告3例本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病例1,李某某,男,56岁。1月20日下午15点左右,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在对医院外包后勤保障人员开展新冠病毒核酸例行检测中,发现有一份10人混检的样本检测结果可疑。1月21日凌晨,病例1的样本经市疾控中心复核,核酸检测结果为阳性。病例2,周某某,男,53

2021-01-21

研究揭示海马对近岸海洋环境变化响应的分子机制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生物资源与生态重点实验室研究员林强团队以海马为研究对象,系统揭示了海洋近岸环境污染物对海马性腺与育儿袋发育影响的分子机制,阐明了海洋环境变化对海洋生物行为、生理与基因层面的综合作用机理。相关研究成果以Effects of tributyltin on gonad and brood pouch develop

2020-12-31

“国字号”大湾研究院落户中山火炬

11月27日,中山市人民政府与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下称“中国检科院”)签署了《共建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合作协议》。双方拟在中山火炬开发区国家健康基地建设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下称“大湾区研究院”)。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是国家设立的公益性检验检测检疫中央研究机构。检科院于2004年建院,现有职工1200多人,其中科

2020-11-27

NMPA发布大湾药械监管多项新措施政策解读

 为深入实施《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9月29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商务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海关总署、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八部委联合印发《粤港澳大湾区药品医疗器械监管创新发展工作方案》。《工作方案》制定了多项创新措施:一是在大湾区内地9市开业的指定医疗机构使用临床急需、已在港

2020-11-27

研究揭示转座子在近着丝粒异染色质调控机制

异染色质是指基因组中用DAPI染色较深、相对不开放的区域。这类区域被认为是基因组中的“黑洞”。以往研究认为,异染色质的基因组通常处于沉默状态。随着转录组学测序技术的发展,研究发现异染色质并非一直保持沉默。基因组学研究发现,细胞间期异染色质的稳定可以保证基因组结构的稳定。分裂期的异染色质,尤其是位于着丝粒区域以及近着丝粒区域的异染色质,其稳定性可帮助遗传信息在

2020-11-21

科研人员发表近红外II荧光影像技术及其生物医学应用展望文章

 荧光影像技术在生物医学基础研究和临床诊断检测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近红外II区荧光(1000-1700nm, NIR-II)成像技术克服了传统荧光 (400-900nm) 面临的强组织吸收、散射及自发荧光干扰,在活体成像中可实现更高的组织穿透深度和时间、空间分辨率,被视为最具潜力的下一代活体荧光影像技术。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研究

2020-11-12

研究揭示青藏高原不同生态表层土壤中萜类化合物分布特征

 特征生物标志物萜类化合物具有指示生态系统和植被多样性的潜力。为理解和应用萜类生物标志物,需通过普查、鉴定和分析工作,明确不同生态系统中现代植物和表土中萜类化合物分布特征及其对应关系。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新生代环境团队、中科院青藏高原地球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副研究员白艳与陕西科技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天然产物稳定同位素组学团队博士周友平合作,选取青藏高

2020-11-04

通过现生两栖爬行动物系演化历史揭示喜马拉雅山脉隆升过程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车静团队基于对喜马拉雅地区的长期考察研究,重建该地区现生大部分两栖爬行动物类群的时空演化动态历史,探讨喜马拉雅山脉隆升及南亚季风发育等重要地质历史事件的假说,揭示这些事件对生物分化、迁移的影响。相关研究成果以Herpetological Phylogeographic Analyses Support a Mioce

2020-11-04

研究揭示视黄酸对海马育儿袋发育与怀孕过程的调控机制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生物资源与生态重点实验室研究员林强团队与香港科技大学教授钱培元团队合作,以线纹海马(Hippocampus erectus)为研究对象,揭示视黄酸(Retinoic acid)在雄海马育儿袋形成和怀孕过程中的关键分子与生理调控机制(图1)。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The Innovation上。在动物界,繁殖过

2020-10-16

研究发表近红外II荧光影像技术及其生物医学应用展望文章

 荧光影像技术在生物医学基础研究和临床诊断检测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近红外II区荧光(1000-1700nm, NIR-II)成像技术克服了传统荧光 (400-900nm) 面临的强组织吸收、散射及自发荧光干扰,在活体成像中可实现更高的组织穿透深度和时间、空间分辨率,被视为最具潜力的下一代活体荧光影像技术。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研究

20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