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l Geography:刘彦随等证实水稻田扩展对气候变暖有响应
近日,国际著名杂志SSCI期刊Applied Geography刊登了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刘彦随研究员的研究成果“Climate warming and land use change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Northeast China。”;学术界日渐认同气候变暖并导致农业生产的适宜范围扩大的观点。
Nat Biotechnol:王文等研究水稻基因组进化取得进展
12月11日,国际著名杂志Nature Biotechnology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等机构的研究人员的最新研究成果“Resequencing 50 accessions of cultivated and wild rice yields markers for identifying agronomically important genes。
科学家称深海水温升高或延缓气候变暖趋势
据英国《卫报》报道,英科学家近日表示,最近全球温度上升趋势的减缓很有可能是因为深海海水温度的逐渐升高造成的。 海洋是地球表面最大的储热体,这从海平面的上升就可见一斑。正是由于海水吸收热量造成的体积膨胀才引起了海平面的上升。不过,海水吸收热量的过程十分漫长,海洋表面的热量将慢慢辐射到大洋深处。 在过去的五年里,全球气温基本上处于稳定状态,但依然高于历史常规值。
Nature:彗星或是地球海水的主要来源之一
据美国太空网站报道,彗星常被形象地称为“脏雪球”,但脏雪球却隐藏着鲜为人知的秘密。近日,德国科学家最新研究表示,地球上的水资源至少10%以上很可能来源于彗星。 德国科学家哈特奥说:“我们发现地球上超过10%的水可能来自于彗星。”很可能太阳系内部所有星体上的水都来源于彗星,大量彗星的氘-氢比率样本可阐明这个问题。 德国科学家最新研究显示,地球海洋起源于彗星。
Plant Cell:储成才等水稻长日照开花调控机制研究获进展
植物开花直接影响着植物能否正常的繁衍后代,并直接关系到农作物的产量。已有研究表明,开花素通过微管系统到达顶端分生组织,激活其他基因的表达,最终促使植物开花。水稻开花转换时间(即抽穗期)决定了水稻品种在不同区域的适应能力和水稻产量。因此,对水稻抽穗期调控基因的克隆和鉴定对揭示水稻开花调控机理和农业生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PNAS:韩研究者绘制出水稻基因互作图谱
韩国延世大学教授李仁锡(音译)领导的研究小组首次揭开了全球4大粮食作物之一的水稻基因之间相互作用之谜。 研究小组称:水稻有4万多个基因,他们已对其中的2万个基因进行了分析,并绘制完成揭示基因之间相互作用的“水稻基因网络图谱”。在这一过程中,他们还发现对水稻免疫系统产生核心作用的3个基因。 上述研究结果已刊载于权威科学杂志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网络版。
Plant Cell:科学家培育出几乎不吸收镉的水稻
近日,日本研究人员在新一期《植物细胞》The Plant Cell杂志网络版上报告说,他们通过让水稻体内一个基因不发挥作用,培育出了几乎不吸收有毒的重金属镉的水稻。 日本冈山大学资源植物科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在研究水稻从土壤中吸收金属的机制的过程中,注意到一个名为“Nramp5”的基因。他们令存在于水稻根的外皮以及植株中心部位的“Nramp5”基因不发挥作用,然后把水稻种植到受镉污染的土壤中。
刘斌美破解水稻秸秆还田难题
脆秆突变体与对照的单株照片 11月10日,晚秋微风,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技术生物所南岗实验基地,离子束诱变的脆秆水稻秸秆还田试验正在进行中,一大片水稻的秸秆在收割机身后“粉身碎骨”,地面上只留下一排排稻茬。参加试验的科研人员相互祝贺成功,围观的农民高兴地说:真得可以不用烧秸秆了! 作物秸秆还田可以让有效营养元素返回土壤,提高土壤肥力,是农业部重点推广农业新技术之一。
新型高蛋白水稻15天不浇水能存活
据国外媒体报道,近日,印度班加罗尔农业科学大学培育出了一种新型水稻,这种水稻蛋白质含量高,生长发育过程中仅需要少量的水分,而且整个种植周期中甲烷排放量非常少。 这种水稻不属于转基因作物,需水量不到普通水稻的40%,每周只需浇一次水,干旱条件下可允许长达15天不浇水。
Plant J:曹晓风等研究水稻小分子RNA合成机制获进展
植物中的Dicer-like (DCL)蛋白属于第III类RNA酶,负责加工产生各种类型的小分子RNA。Phased small RNA是新近在水稻中发现的一类小分子RNA,包括21-nt和24-nt两种形式。其中24-nt长的phased small RNA在模式植物拟南芥中尚未被报道。关于该类小分子RNA的合成及作用机制,目前还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