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ve Cell:斑马鱼研究揭示心脏不对称发育机制
2013年3月20日 讯 /生物谷BIOON/ --从外面看我们的身体看起来完全对称的,然而,大多数内部器官包括的心脏其实是不对称。心脏的右侧主要负责肺循环,左侧负责供给血液给身体的其他部位。 这种不对称性使心脏有效地完成其工作。在对斑马鱼胚胎的研究中,研究人员Justus Veerkamp和Salim Seyfried博士已经展示了左右两侧的心脏如何发育成不同的。
金龙鱼再遭毒手力争维权转基因大豆仍是攻击“靶心”
“金龙鱼到底能不能吃?”“金龙鱼安全吗?”近日《金龙鱼,一条祸国殃民的鱼》这篇文章通过新媒体手段——微信、微博、论坛、博客、Q群等社交媒体平台大量转发,对粮油知名品牌金龙鱼的安全性提出质疑,给不明真相的消费者造成恐慌。2011年,因为撰写并广泛传播此文的作者——北京赞伯营销管理咨询有限公司策划总监郭成林,于2011年7月14日被深圳市南山区人民法院以其犯损害商品声誉罪判处有期徒刑一年。
小小斑马鱼科研有大用 与人相似透明可供观察
一种不过指甲大小、身上有着斑斓花纹的热带鱼,将有一天给我们带来显著的健康益处。当然,这不是说要把它做成佳肴端上餐桌,这种小鱼的真正用处是在科学家的实验室里。 这就是斑马鱼,它因身上的斑纹而得名。近些年来,这种原产于印度、孟加拉国等地水域的小鱼成为世界各地实验室的宠儿,被广泛用于药物测试等领域。
香港5人吃珊瑚鱼中“雪卡毒” 年龄介乎2至58岁
新华网香港4月3日电(记者刘欢)香港卫生防护中心3日公布,5名曾进食珊瑚鱼的民众怀疑“雪卡毒”中毒。其中3人曾求医,但无须留院,所有人情况稳定。 怀疑中毒人士包括一男四女,年龄介乎2至58岁。他们3月28日在黄大仙一间餐厅进食珊瑚鱼后出现“雪卡毒”中毒症状,包括四肢疼痛、麻痹和恶心。 “雪卡毒”是积存于深海珊瑚鱼身上的一种毒素,毒素源自珊瑚礁区域的有毒海藻。
PNAS:开发出“借腹生鱼”技术
日本研究人员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网络版上报告说,他们利用新开发的冷冻保存技术,在虹鳟体内培养出山女鳟的精子和卵子,并且利用这些精子和卵子繁殖出了山女鳟。 研究小组带头人、东京海洋大学教授吉崎悟朗认为,这项“借腹生鱼”技术有望使永久保存濒危物种成为可能。 东京海洋大学的研究人员向山女鳟的精巢注入保存液,然后用液氮冷冻。
娃娃鱼全基因组测序启动
近日,娃娃鱼全基因组测序计划已全面启动,该计划由Macrogen千年基因和河南师范大学副校长徐存拴教授以科研合作的形式共同启动,将沿用目前国际公认的de novo测序方案(454&454+测序平台为主,结合多种平台)完成娃娃鱼全基因组和转录组测序,并将于国际上首次绘制其全基因组图谱。
PLoS ONE:测试斑马鱼个体的基因差异
2012年10月27日 讯 /生物谷BIOON/ --近日,科研人员证实斑马鱼是一种潜在的独特的可用于检测人类身上个体遗传差异的一类测试工具,并可能有助于新兴领域个性化医学的发展,相关研究由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医学院科学家领导完成。DNA差异或突变导致氨基酸的细微变化,而斑马鱼可以用作模型,来研究这些基因突变产生的生物效应。
Nature:新技术用于定制斑马鱼基因组
2012年9月24日 电 /生物谷BIOON/ --近日,梅奥诊所研究人员和一个国际研究小组科学家开发出一种高效的技术方法来“编辑”斑马鱼基因组,这大大消除了阻碍生物医学科学家使用斑马鱼作为人类疾病研究模型的瓶颈,相关研究论文发表今天的Nature杂志上。 对于许多研究人员来说,斑马鱼正在成为开展基因研究的首选模式动物。然而,无法有效地针对特定基因进行修饰却大大阻碍了斑马鱼的运用。
PLoS ONE:崔宗斌等斑马鱼温度刺激适应机制的研究获进展
温度是决定鱼类生长、发育、摄食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关键生态因子。环境温度对蛋白质的正确折叠、组装、活性和稳定性,以及膜的流动性和透过性等都有重要影响,即使是小幅度的温度波动也会对细胞的平衡状态和生理功能造成影响。鱼类经常会遇到由水流、阳光照射、季节变化和温跃层变动等造成的水温变化。为了抵抗环境温度变化造成的不利影响和维持细胞的正常功能,鱼类进化形成了有效的温度刺激适应机制。
PLoS ONE:新研究证实益生菌有助鱼更快和更健康地生长
2012年12月04日 讯 /生物谷BIOON/ --诸如在酸奶中发现的益生菌不仅给人们带来好处,它们也对鱼带来好处。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马里兰大学海洋与环境技术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发现给幼小的斑马鱼喂食益生菌能够加快它们的发育和增加它们存活到成年的几率。相关演技结果于近期发表在PLoS ONE期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