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选育出对镉等重金属吸收量极少的越光水稻新品种
镉对生物有机体的毒性很大,蓄积性也很强。水稻是对镉吸收最强的大宗谷类作物,镉超标大米威胁着人们的健康。 日本农业环境技术研究所和东京大学、日本原子力研究开发机构共同研究、选育出对水田中镉吸收量极少的越光水稻新品种。 联合研究小组采用离子束照射越光水稻种子,选取引起其DNA变异的3000份种子种植在镉含量较高的水田中,收获后通过镉含量测定,选育出镉吸收量极低的3个品种类型。
The Plant Cell:储成才等水稻油菜素内酯信号传导机制研究获进展
油菜素内酯(BR)是一类重要的植物激素,参与植物生长发育的各个方面,其在调控植物株型、器官大小及抗病抗逆等过程中的功能决定了BR在生产上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然而其在粮食作物中的信号传导机制的研究仍知之甚微。 中国科学院遗传发育所储成才课题组童红宁博士通过大规模筛选水稻突变体,获得一个BR不敏感材料,并通过图位克隆方法克隆到相应基因DLT。
三校联合组建玉米水稻小麦生物学协同创新中心
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华中农业大学6月10日在京宣布组建“玉米水稻小麦生物学协同创新中心”,力争用5到10年,将中心全面建成国际一流的主要粮食作物生物学学术创新高地、良种和新技术研发基地。
PNAS:杂交水稻新技术
来自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上海烈冰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等处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证实利用一种光照控制的雄性不育系:水稻花粉碳饥饿突变体(Carbon Starved Anther,CSA)的突变,可生成用于杂交水稻制种的新光敏核雄性不育系。相关成果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上。 上海交通大学*张大兵教授和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梁婉琪为这篇文章的共同通讯作者。
PBJ:提高水稻氮利用效率
氮素是作物必需的营养元素之一,对作物的生命活动和产量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农田氮肥的过量施用,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也日益加重。提高作物氮利用效率,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第二次“绿色革命”的目标和要求。 中科院华南植物园植物营养生理研究组博士研究生方中明在张明永研究员的指导下,发现在水稻中超表达OsPTR9基因可促进水稻对铵态氮的吸收,同时在低施氮肥的条件下可促进水稻增产。
Nat Genetics:傅向东等水稻高产优质关键基因研究获进展
2012年6月24日,英国《自然-遗传学》(《Nature Genetics》)杂志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傅向东研究员、华南农业大学张桂权教授和中国水稻研究所钱前研究员带领的科研团队在水稻增产关键功能基因合作研究的最新进展。此项研究发现了一个可以同时影响水稻的品质和产量的基因,将它应用到新品种水稻的培育中,有望让水稻变得好吃又高产。
我国耐盐水稻新品系田间中试获重大进展
水稻种子产业科技创新战略调研推进会在长沙召开
为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的精神和要求,科技部党组将种子产业科技创新列为本年度重点调研工作之一。近日,由杂交水稻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牵头组织的“水稻种子产业科技创新战略调研推进会”在湖南长沙召开。科技部农村司、农村中心有关人员和湖南省科技厅领导,以及袁隆平院士、朱英国院士、谢华安院士、陈温福院士等20多家科研单位、种子企业的专家或负责人出席了本次调研会。
Appl Geography:刘彦随等证实水稻田扩展对气候变暖有响应
近日,国际著名杂志SSCI期刊Applied Geography刊登了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刘彦随研究员的研究成果“Climate warming and land use change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Northeast China。”;学术界日渐认同气候变暖并导致农业生产的适宜范围扩大的观点。
Nat Biotechnol:王文等研究水稻基因组进化取得进展
12月11日,国际著名杂志Nature Biotechnology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等机构的研究人员的最新研究成果“Resequencing 50 accessions of cultivated and wild rice yields markers for identifying agronomically important gen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