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耐受土壤低氮适应性机制研究获进展
面对人口增长,育种的首要目标是高产,推动水稻第一次绿色革命的矮秆育种,使之能在大量施用化肥情况下,植株不会过高而造成倒伏,从而在高肥下获得较高产量。然而,长期高肥下的育种导致一些重要基因资源的丢失,以致主栽水稻品种肥料利用效率普遍较低。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储成才研究组对过去100年间收集于全球不同地理区域52个国家(地区)
生物钟调控水稻耐盐性的机制解析获进展
水稻是全球主要的粮食作物,对盐胁迫敏感,盐渍环境会导致水稻产量显着下降。生物钟是内在的时间维持机制,在调节植物非生物胁迫响应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但目前,学界尚不清楚水稻生物钟核心组分是否参与耐盐性调节及其相关机制。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王雷课题组发现,在转录水平,水稻生OsPRR(Oryza sativa Pseudo-Response Re
水稻半显性脆秆机理研究获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智能机械研究所离子束生物工程与绿色农业研究中心研究员吴跃进课题组在水稻显性脆秆Sdbc1基因克隆和功能解析研究中获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A semi-dominant mutation in OsCESA9 improves biomass enzymatic digestibility and sal
研究揭示水稻生长素响应因子(OsARFs)差异性调控水稻抗矮缩病毒(RDV)的分子机制
近日,PLOS Pathogens杂志发表了来自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李毅教授课题组题为“Auxin response factors (ARFs) differentiallyregulate rice antiviral immune response against rice dwarf virus”的研究论文。揭示了水稻生长素响应因子(Os
水稻分蘖发育调控研究取得进展
自然界中,禾本科作物通常存在两种分枝策略:单秆或少分蘖的强顶端优势,如玉米、高粱等;主茎与分蘖无显着差别的弱顶端优势,如小麦、水稻等。两种分枝类型都是影响作物产量的重要因素。研究表明,TCP转录因子TB1(TEOSINTE BRANCHED 1)是决定栽培玉米强顶端优势的重要因子。然而,决定水稻等弱顶端优势的因子尚不清楚。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
“神器”助力第三代杂交水稻繁殖系种子分选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了解到,应用光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研究员曹乃亮团队与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联合研制出荧光检测分选仪,可对“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研发的第三代杂交水稻繁殖系种子进行高精度、大通量分选,助力我国第三代杂交水稻推广应用。今年11月2日,袁隆平领衔的第三代杂交水稻取得了双季亩产1530.76公斤的成绩,为确保我国粮食
通过定点突变中胚轴伸长负调控基因快速创造适合直播的水稻新种质
11月18日,中国水稻研究所优质稻育种课题组在水稻中胚轴伸长及直播性状遗传改良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在Molecular Plant上发表题为“Targeted Mutagenesis ofPOLYAMINE OXIDASE 5 that Negatively Regulates MesocotylElongation Enables the Gen
研究发现一个新的水稻LRR-Like1蛋白YPD1
11月17日,中国水稻研究所种质创新课题组在国际学术期刊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在线发表了题为“The Rice LRR-Like1Protein YELLOW AND PREMATURE DWARF 1 is Involved in High Light-Induced LeafSenescence”的研究论
研究发现水稻P450家族基因调控细胞死亡新机制
11月15日,中国水稻研究所种质创新课题组在The Plant Journal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Disruption of EARLY LESION LEAF 1, encoding a cytochrome P450 monooxygenase, induces ROS accumulation and celldeath in rice 的研
水稻粒型调控研究获进展
水稻(Oryza sativa L.)是重要的主粮作物,也是作物遗传、发育、分子生物学与基因功能等研究较为成熟的模式物种,而粒型是决定水稻产量、稻米的品质、营养与商品价值的重要因素,受到关键基因与环境因素的综合调控。因此,利用特异水稻种质资源,克隆水稻粒型关键调控基因并进行功能机制解析,是开展种子精准设计育种,选育高产优质水稻新品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