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研究公布水生植物莲的基因组遗传变异与表达数据库

  莲为水生植物,俗称荷花(莲科莲属),莲的起源较早,对研究被子植物(有花植物)的起源与演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实际生产中,莲花色、花型丰富多样,且赋予了特殊的文化内涵,在园林景观中应用广泛;兼具食用、药用等重要价值,引发学界关注。基于此,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水生植物生物地理学学科组与武汉市园林科学研究院科研人员合作,构建了莲的基因组遗

2021-02-02

水生植物莲的miRNA与可变剪切调控研究获进展

植物microRNA(miRNA)是一类长度在18-24个核苷酸的非编码单链小RNA,成熟的miRNA能调控其靶标基因的表达,在植物生长发育、生物和非生物逆境适应中发挥重要作用。可变剪切是一种重要的转录后调控机制,能使同一个基因产生多个具有结构差异的转录本,而这些转录本很多在蛋白结构以及分子功能上也产生差异。由于这些结构序列上的差异,导致同一个miRNA靶标

2020-07-10

水生植物叶绿体基因组研究中取得进展

 植物叶绿体基因组在理解植物系统发育、植物物种鉴定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而水生植物叶绿体基因组的缺失、平移和倒位现象在水生植物中大量存在,这些现象发生的时期如何,对理解物种的系统发育的作用如何,需要更多的证据支撑。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和深圳市中国科学院仙湖植物园研究人员合作,以穗状狐尾藻(Myriophyllum spicatum)为研究材料,测定其

2020-06-29

水生植物莲的基因组进化研究取得进展

 全基因组复制(whole-genome duplication, WGD)亦称古多倍化,在被子植物辐射进化过程中频繁发生。在现存的被子植物中,绝大多数的物种在其进化历史中曾发生过至少一次全基因组三倍化或多次连续的基因组加倍,少数物种发生了单次全基因组加倍。植物基因组的加倍所获得的冗余复制基因为植物进化提供了遗传原料,在后续植物表型进化及其对(极端

2020-05-06

研究直观揭示水生植物根际异质性氧环境变化特征和机制

 长期以来,利用水生植物控制湖泊污染并重建良好水生态环境一直是湖泊领域中的研究热点。水生植物根系生长发育和生理代谢等活动会导致其在根系附近沉积物中形成不同于非根际环境的根际微生态系统,这决定了各种污染物质的迁移、转化和生物的有效性,被认为是湖泊污染的生态修复的核心区域。因此,开展根际微环境特征研究,对揭示界面污染过程与控制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根际环境具有明显的微域性、动态性和复杂性的特点,

2019-08-29

Plant Cell Reports:科学家确认水生异形叶发育机制研究的模式植物

  一些水生植物的沉水叶与陆生叶存在明显差异,被称为异形叶。异形叶的发育受到诸多环境因子的影响和植物激素的调控,其分子机制有待阐明。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水生植物生理学科组将以往报道的异形叶植物做了收集和筛查,试种了前人报道的水毛茛、水马齿、狐尾藻和水生蔊菜等,发现水毛茛体积过大,水马齿和狐尾藻异形叶性不够明显,水生蔊菜难于转化且对植物激素的反应不够典型,它们作为模式植物均存

2017-05-11

张振家——上海交通大学——污水生物处理技术、水处理膜分离技术

水生物处理技术、水处理膜分离技术

2016-07-26

吕炳南——哈尔滨工业大学——污水生物处理理论与技术、 城市垃圾生物处理技术

水生物处理理论与技术、 城市垃圾生物处理技术

2016-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