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研究实现黑磷基凝胶的光控原位生物矿化

近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喻学锋与深圳大学副研究员邵俊东等合作,成功利用黑磷的光化学活性实现了水凝胶的光控原位生物矿化。相关论文"Photochemical Activity of Black Phosphorus for Near-Infrared Light Controlled In Situ Biomineralization"发表在国

2020-06-04

呼出的“气溶胶”能将冠状病毒传播4米,而鞋子也能携带病毒

2020年4月23日讯 /生物谷BIOON /——最近的研究表明,感染这种新型冠状病毒的人咳嗽、呼吸或说话时可能会在方圆4米的范围内传播"雾化"的病毒颗粒,病毒颗粒也会在人们的鞋子上移动。但研究也带来了好消息:标准防护装备似乎能有效保护医护人员免受这些雾化液滴和感染,甚至布口罩也能抑制呼出液滴的扩散。急诊内科医生Robert Glatter仔细阅读了这些发现

2020-04-23

说话会产生大量病毒气溶胶颗粒!

2020年4月15日讯 /生物谷BIOON /——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气溶胶科学家认为,无症状但感染了冠状病毒的人正常的讲话可能产生足够的气溶胶粒子来传播感染。尽管目前还不清楚这对COVID-19的传播有多重要,但它强调了对严格的社会距离测量的必要性,并需要病毒学家、流行病学家和研究气溶胶和液滴的工程师一起研究COVID-19和其他呼吸道疾病。气溶胶是小到可

2020-04-14

新型冠状病毒和SARS一样,可能通过空气中的气溶胶传播

2020年4月2日讯 /生物谷BIOON /——根据初步研究,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可以在空气中以气溶胶的形式存活数小时。然而,这种病毒不太可能以这种方式在卫生保健设施之外传播。研究人员发现,冠状病毒可导致呼吸道感染,可在气溶胶化后3小时内检测到,并可在这段时间内感染细胞。然而,这项于3月10日首次发布在预印本数据库medRxiv上的研究仍处于初级阶

2020-04-02

基于可持续柔性伏发电机的自供能可穿戴传感系统研究获进展

近十年来,随着智能柔性可穿戴设备在医疗健康监护、人机融合、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广泛应用,柔性电子技术向智能化、集成化、多功能化的方向快速发展。尽管柔性电子器件在降低功耗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但能源的供给和消耗依然是柔性电子发展最关键的限制因素,研究开发基于新型能源高效采集的自主式供电柔性传感器成为柔性智能电子的重要研究方向。众所周知,地球表面70%以上都被天然水体

2020-04-04

怀孕期间饮用含氟自来与婴儿智商较低有关!

2020年3月22日讯 /生物谷BIOON /——近日发表的一项研究发现,母亲在怀孕期间饮用含氟的自来水与婴儿智商较低有关。这一发现与几十年来有关公共健康信息宣扬含氟自来水对减少蛀牙有益的说法不符。一些外部专家对该研究的方法表示了担忧,并对其结论提出了质疑,但一些人认为,这些结果足以令人信服,值得进一步研究。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CDC)将社区水氟化反应列为2

2020-03-22

NEJM: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在气溶胶中和物体表面上保持稳定性长达数小时或数天

2020年3月18日讯/生物谷BIOON/---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导致2019年冠状病毒病(COVID-19),如今正在全球肆虐。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IH)、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和普林斯顿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SARS-CoV-2可在气溶胶中和物体表面上稳定数小时至数天的时间。他们发现在气溶胶中长达

2020-03-18

研究人员建立异叶蓑衣高效遗传转化体系

 植物叶形受环境调控产生显着差异的现象称为“异形叶”,它是研究植物环境适应性的理想模型。先前的研究由于植物材料和转化体系不成熟,无法采用转基因技术准确验证基因功能,限制了该领域的研究。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水生植物生理学科组发现水生植物异叶水蓑衣(Hygrophila difformis)的叶形对环境因子敏感,水陆生境、湿度、温度、光照和CO2等

2020-03-09

新冠病毒气溶胶传播尚待明确,专家建议“宁信其有”

日前,宁波披露了一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病例,被感染者仅与确诊患者近距离驻留了15秒即被感染。这让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播方式再次引发关注。2月5日,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显示,经呼吸道飞沫和接触传播是主要的传播途径,气溶胶和消化道等传染途径尚待明确;与此同时,国家医疗专家组成员也表示,气溶胶传播在呼吸道传染病中的确存在,新冠

2020-02-08

新型凝胶让癌细胞“共享实时位置”

 天津大学仰大勇教授团队近日成功研发新型长余辉水凝胶。这种新型水凝胶进入活体后能够长时间标记在肿瘤细胞上发出近红外光,让癌细胞“共享实时位置”,追踪癌细胞的转移途径,有望成为癌症治疗的利器。相关成果现已发表于纳米科技领域权威期刊《纳米快报》。恶性肿瘤的转移是癌症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肿瘤转移是指肿瘤细胞从原发部位经淋巴道和血管等途径到达其他部位继续生

2020-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