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Cell Metabolism:Warburg效应新视角:M2型丙酮酸激酶如何调控细菌内毒素LPS引起的炎症

M2型丙酮酸激酶四聚化能逆转细菌内毒素LPS引起的Warburg效应 M2型丙酮酸激酶在稳定Hif-1α 和调节Hif-1α 下游的靶基因表达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M2型丙酮酸激酶四聚化能减弱细菌内毒素LPS引起的M1型巨噬细胞反应 M2型丙酮酸激酶是激活的巨噬细胞糖酵解代谢途径转变的重要决定因子

2015-01-19

Neuroscience Bulletin:烟草毒素增加脊髓损伤疼痛

2014年12月10日讯 /生物谷BIOON/ --烟草烟雾中发现的神经毒素(丙烯醛)现被认为会增加脊髓损伤患者的疼痛,刊登于Neuroscience Bulletin杂志上是一项新研究证实,丙烯醛在小鼠体内的累积会加剧疼痛,其在小鼠体内的

2014-12-10

Nucleic Acids Res:王晓雪等发现新颖的I型毒素-抗毒素系统

近日,国际刊物《核酸研究》在线报道了发现并鉴定出位于原噬菌体中的I型毒素-抗毒素系统RalR-RalA的论文(Nucleic Acids Research, 2014, doi: 10.1093/nar/gku279),证明噬菌体基因整合到宿主基因组后会发生功能变化。该成果由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青年**计划”人才王晓雪的研究团队完成。

2014-05-27

J Gen Physiol:科学家揭示芋螺毒素抑制机体疼痛的分子机制

海洋锥形蜗牛产生的毒液常用于捕杀猎物,毒液中含有芋螺毒素类的肽类,其中有些芋螺毒素可以在哺乳动物中作为止痛药来使用;近日刊登在国际杂志The Journal of General Physiology上的两篇研究论文中,来自墨尔本皇家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揭示了名为Vc1.1的芋螺毒素抑制疼痛的机制。

2014-05-19

PNAS:科学家发现运输细菌毒素进入宿主细胞引发疾病的关键受体

近日,一项来自弗莱堡大学研究人员的最新研究发现了将产气荚膜梭菌毒素“偷运”进宿主细胞的受体,产气荚膜梭菌是一种引发气性坏疽和食物中毒的病原菌,TpeL毒素是其产生的一种细菌毒素,该毒素和许多梭菌属菌株产生的毒素非常相似,这种毒素可以结合到细胞表面分子上随后会慢慢进入到细胞中引发细胞死亡,相关研究成果刊登于国际杂志PNAS上。

2014-05-04

Nature:解析发冷光杆菌的毒素注射新机制

2013年3月22日 讯 /生物谷BIOON/ --发冷光杆菌与蛔虫相伴而生,蛔虫可以攻击自己的幼虫从而使得幼虫感染上这种细菌,这种细菌随后就可以攻击各种入侵者以及各种细胞毒素。近日来自马普研究所(Max Planck Institute)等处的研究者发现,发冷光杆菌可以使用一种类似于注射器一样的重要毒素复合物,这就使得其可以通过宿主细胞细胞膜上的小囊泡进入宿主细胞发挥毒性作用,最后杀灭细胞。

2013-03-21

植物瑞香狼毒素杀螨剂中试与示范取得初步成效

针对目前京郊有机果品生产中存在着有害生物,尤其是当前发生数量多、危害面积广、造成损失严重又难以控制的害螨为主要有害生物,给农业生产带来严重损失。为此,北京市科委立项支持北京农学院开展“植物瑞香狼毒素杀螨剂中试与示范”课题,通过2年的实施,课题取得了显著效果。

2013-04-18

Nat Chem Biol:揭示毒素-抗毒素系统全新调控机制

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王晓雪等近日在Nature Chemical Biology(《自然化学生物学》)发表论文——A new type V toxin-antitoxin system where mRNA for toxin GhoT is cleaved by antitoxin GhoS,该成果由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所、美国宾州州立大学和布朗大学共同完成。

2013-06-19

Nature:开发出一种全新技术清除植物毒素

植物产生毒素来让它们自己抵抗潜在的敌人,如植食性害虫(herbivorous pest)和疾病。油菜植物产生硫配醣体(glucosinolate)来达到这种目的。然而,也正因为含有这种硫配醣体,种植者只能够在猪和鸡饲料中添加数量有限的富含蛋白的油菜籽。如今,来自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技术来阻碍不想要的毒素进入植物的可食用部分。

2012-11-18

高效液相-柱后衍生-荧光检测法测定黄曲霉毒素

摘要:黄曲霉毒素是黄曲霉在生长繁殖过程中产生的一组有毒代谢产物,黄曲霉毒素主要污染粮食和油料作物,如花生、玉米、大米、棉籽等。黄曲霉毒素对人及动物肝脏组织有破坏作用,严重时可导致肝癌甚至死亡。因此国际上对食品中黄曲霉毒素有严格的限量要求。 本文采用高效液相荧光检测器柱后衍生法对黄曲霉毒素进行测定,通过色谱柱的选择,流动相配比的优化以及检测器条件的调整等手段,以期得到黄曲霉毒素的最佳分离效果。

2013-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