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总统奥巴马公布美国首份气候行动计划
美国总统奥巴马25日公布了美国第一份全国气候行动计划,其核心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大户——发电厂的碳排放,并加强可再生能源发展。 一些环保组织发表声明,认为奥巴马向全世界发出了积极信号。但也有部分环保组织说,奥巴马政府承诺的行动“远远不足”,尽管在朝着正确的方向走,但需更大胆一些。
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严重威胁安第斯山脉物种
据合众国际社报道,美国杜克大学的最新研究称,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对世界上最长的山脉――安第斯山成百上千稀有物种的生存构成了严重威胁。 科学家们对山脉中的哺乳动物、鸟类及两栖类动物的地理分布进行了重新整理与分析。“研究发现,80%的稀有物种缺乏有效的保护,而这些物种对气候的变化非常敏感。”环境学家珍妮弗·斯文森(Jennifer Swenson)称。
历史上十大人造食物灾难盘点
编者的话:近期,反式脂肪酸危害健康的报道引起了强烈关注。除此之外,我们身边究竟还有多少食物正威胁着健康?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英国《维特罗斯食品画报》邀请多位名厨、美食评论家和历史学家,在食物历史中评选出10个灾难时刻。本期,《生命时报》邀请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副教授范志红、天津营养学会理事长付金如为您详细解读。
PNAS:气候变化的特征或可通过北极熊的基因揭示
近日刊登在PNAS上的一篇文章中,研究者对北极熊和棕熊的基因组进行了相关研究,揭示出了古代杂交繁殖很可能与过去的气候变化事件有关,这提示当前的气候变化可能会威胁北极熊作为一个独特物种的地位。 Webb Miller及其同事收集了当代北极熊、棕熊和美洲黑熊的血液和组织样本。再加上提取自大约13万年到11万年前的北极熊的DNA,这些样本被用于产生大量的基因组序列数据。
Oryx:任海等发现人为干预可助濒危植物躲避气候变化影响
一般认为,在气候变化情景下,许多珍稀濒危植物不能适应新的气候,又不能象动物一样迁徙而面临灭绝。然而,最近中科院华南植物园关于虎颜花的异地回归成功案例表明,人为干预可以帮助珍稀濒危植物在气候变化后继续生存。
版纳植物园在不同橡胶林种植区设置气候要素自动观测系统
为准确评价环境友好型橡胶园对森林小气候的改善作用,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一三五”战略突破三“环境友好型橡胶园建设关键技术攻关与示范”实施计划中强调了关注生态环境的变化。为了把握橡胶园的本底气候环境,并为探讨套种不同经济林木后,橡胶园的气候环境的变化提供支持。
中国沙漠:寒旱所气候变化对风水蚀复合区的影响
当前,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也是国际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IPCC报告指出,近百年来,中国气温上升幅度大于全球平均水平。由于交错带气候的过渡性和特殊性,形成风力侵蚀、水力侵蚀、重力侵蚀等,使得农牧交错带的水土流失、环境恶化、沙尘暴频繁等生态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并且在农牧交错带内形成了具有多种侵蚀力共同作用的风水蚀复合区。但目前气候变化对风水蚀复合区的影响研究尚属空白。
全球气候变暖,冻土微生物成焦点
全球变暖使冻土微生物成为研究热点(不完全统计)(底图来源文献2) 在北半球,永久冻土带占据了22%的陆地面积,其中封存的的碳据估计有16720亿吨,而2012年全球碳排放量为356亿吨。人们普遍担心,气候变暖引发的冻土融化将会以CO2和CH4的形式释放其中的大量存碳,继而加剧全球变暖,这一正反馈循环可能会使气候变化一发不可收拾。 在这种情况下,冻土中微生物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焦点。
Phycol Res: 气候变化与蓝藻水华强度相关性
近年来有关气候变化与生态系统响应的研究发现,全球或区域气候变化对蓝藻水华的发生具有促进作用,并与湖泊水体富营养化叠加,共同促进了蓝藻水华强度的增加。已有研究主要基于蓝藻的生理特性分析,认为全球变化导致的温度升高有利于蓝藻的生长,而野外观测往往不能充分支持温度升高促进蓝藻水华发生的观点,因此亟需深入揭示气候变暖导致蓝藻水华强度扩张的机制以解释这种现象。
PNAS:DNA测序可能有助于解释珊瑚对气候变化的适应力
一项研究说,先进的DNA测序技术可能有助于科研人员探明哪种珊瑚更有可能比其他珊瑚在未来的全球气候变化中生存下来。近来的研究已经证明了某些珊瑚能比其他一些珊瑚更好地承受环境压力,诸如珊瑚白化,但是这种适应力增强的基础尚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