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影响下造礁石珊瑚早期共生关系的可塑性研究获进展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黄晖团队在造礁石珊瑚早期共生关系可塑性研究中取得进展,揭示了升温和酸化影响下造礁石珊瑚幼体早期共生建立以及珊瑚对虫黄藻选择性。相关研究成果相继发表在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微生物学前沿》)和Coral Reefs(《珊瑚礁》)上。造礁石珊瑚和虫黄藻之间的互利共生关系是珊瑚礁生
日本团队开发出适应气候变暖水稻
据《日刊工业新闻》报道,东京大学矢守航副教授等开发出适应地球气候变暖的高产水稻。该水稻在高温环境下的光合作用能力增强,生物质产出量较野生水稻提高约26%。作物产量主要取决于其光合作用能力,但光合作用在高温下易受抑制。地球年平均气温每上升1℃,世界水稻产量就会减少17%。该研究小组发现导致高温下光合作用能力下降的主要原因在于固定二氧化碳
研究揭示青藏高原长期变暖对丛枝菌根真菌群落的影响取决于生境类型
丛枝菌根真菌(AMF)是广泛存在的与根相关的微生物,参与一些生态系统过程。然而,学界关于AMF群落对全球变暖的反应仍知之甚少,特别是在高海拔地区。针对上述问题,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青海省寒区恢复生态学重点实验室和天水师范学院、兰州大学等单位合作,研究了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中灌丛和草甸两种生境类型的AMF群落对17年开顶室增温棚(OTC)的响应。为
院士张伯礼:不同的位置、气候条件 新冠肺炎症候不同
一场“医学盛会”在沪举行。8月21日,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心主办,大专家.COM承办的2020北京健康大会·医生云论坛在上海市松江区举行。钟南山、樊代明、张伯礼、陈君石、曾溢滔等二十余位院士,以及百余位行业权威人士与嘉宾领导,围绕后疫情时代的医学发展和健康管理策略展开讨论。回忆起刚到武汉时的场景,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表示,严格的隔离加
Trends Eco Evo:研究揭示寄生虫如何适应气候?
全球变暖事件的数量和严重性正在增加,威胁着全球许多生态系统的安全。随着全球温度的持续上升,也使得寄生虫和疾病之间的关系更为严重,患病率和传播的不确定性大为增加。
Science:气候的局部变化不太可能导致早期的COVID-19大流行
2020年5月19日讯/生物谷BIOON/---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气候的局部变化不太可能主导COVID-19的第一波疫情。他们发现大量的人仍然容易受到导致COVID-19疫情的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毒株的影响,而且这种病原体的传播速度意味着气候条件只可能对目前的感染率产生影响。相关研究结果于2020年5月18日在线
研究发现气候变化可通过肠道菌群影响鼠类生长及其种群变化
4月20日,国际微生物生态学会主办的期刊ISME Journal 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中科院生物互作卓越创新中心、扬州大学、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美国康涅狄格大学等多家单位合作的研究论文“Host-microbiota interaction helps to explain the bottom-up effects of clima
气候变化对人类健康的作用机制研究获进展
气温对人类死亡的效应估计是气候变化与健康研究领域的一个核心问题,也是预估未来气候变化对死亡影响的基础。最低死亡温度(Minimum Mortality Temperature, MMT)是评估温度~死亡关系的一个重要指标,是理解温度与健康作用机制的基础,也是估计由温度导致的疾病伤害或死亡负担的关键。然而,目前主流MMT估计方法依赖于长时间序列的死亡监测数据,因此,如何对缺乏长期监测数据的地区,特别
全球变暖或致“超级病菌”致死性耳道假丝酵母菌产生
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mBio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彭博公共卫生学院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全球变暖或许在耳道假丝酵母菌(C.auris, Candida auris)的出现中扮演着非常关键的角色,耳道假丝酵母菌是一种多重耐药性真菌,如今其对全球公众健康已经构成了严重的威胁,而且这种真菌或许也是气候变化引起新型致病性真菌出现的一个例子。图片来源:nysna.org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