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Nature:细菌效应NleB的毒性机制

以前的研究工作从肠道致病性大肠杆菌识别出一组效应物,它们能抑制宿主“核因子-B” (NF-B) 信号作用,而它们当中只有一个,即NleB,是活体中细菌毒性所需的。本期Nature上发表的两篇论文演示了NleB作用的独特机制。

2013-09-16

PLoS Genetics:深度DNA测序技术揭露中草药的化合成分及毒性

本研究中所用的四种中药样品:A:熊胆汁晶体 B:赛加羚羊角粉末 C:牙痛一粒丸 D:八宝清心散 近日,来自澳洲莫道克大学的研究者运用新的DNA技术来揭示动物和植物传统中药的药物组分(TCMs),一些检测中药样品中包含有一些潜在的毒性植物成分、变应原以及将要绝种的动物残痕。

2012-11-18

清华大学国际上首次证明热休克蛋白90α为肿瘤标志

11月17日,清华大学宣布,生命学院罗永章教授研究组在国际上首次发现热休克蛋白90α(Hsp90α)为一个全新的肿瘤标志物。

2013-11-23

PLoS ONE:促进生物成像技术发展的新型红外线蛋白标记

近些年来开发的新型荧光蛋白Amrose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先进的近红外线成像过程中,近日,利用新型的进化平台技术,来自德国环境健康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新型的红外线标记物,其可以有效帮助改善对组织的成像情况,相关研究成果刊登于国际杂志PLoS ONE上。

2014-09-12

JCI:自噬作用可保护胰腺β细胞免于毒性蛋白质的损伤

近日,来自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就揭开了谜底,研究者发现了一种自体吞噬现象,即从细胞中清除损伤或者有毒的蛋白质,相关研究刊登于国际杂志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上。

2014-08-29

Nature子刊:延伸体复合环状结构有助确保蛋白准确产生

延伸体复合物环状结构固定住tRNA,它是由两个三蛋白组(标识为黄色、绿色和蓝色的三个蛋白组成的)成对排布而形成的。图片来自EMBL/S.Glatt。 来自德国海德堡市欧洲分子生物实验室(European Molecular Biology Laboratory, EMBL)和法国斯特拉斯堡市分子细胞和遗传学研究所(Institut de Génétique et Biologie Molécul

2012-11-18

PNAS:蛋白复合起着抑制胰腺癌的作用

2012年1月9日,据《每日科学》报道,根据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一个众所周知负责控制DNA如何表达的蛋白复合物起到了以前未预料到的预防胰腺癌的作用。 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研究人员能够将正常和肿瘤的DNA进行比较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斯坦福大学研究小组检查的70例胰腺癌患者中,约三分之一其多亚基SWI/SNF蛋白复合物中至少一个亚基被删除、突变或重排。

2012-11-18

Nature:隐藏的代谢蛋白合成中的作用

作为细胞过程的终极中介物的很多小分子仍未得到描述和报告,因为它们的身份通过以代谢通道为目标的传统方法可能无法确定。 JungwookKim等人识别出了这样一个分子,即carboxy-S-adenosyl-L-methionine(Cx-SAM)。这个人们以前不知道的代谢物是在对大肠杆菌的CmoA酶(SAM-依赖性甲基转移酶超级家族的一个成员)所进行的一项结构研究中发现的。

2013-06-17

PLoS One:任进等发现了一个潜在的遗传毒性生物标志-GLN基因

遗传毒性评价是药物安全性评价研究中的一个关键环节,不但是先导化合物早期毒性筛选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规范的药物临床前安全性评价研究中重要的评价方法和技术,是判断新药能否进入临床试验的重要依据。目前,基于“早期发现、早期评价”的理念,探索新的技术和方法,寻找新的生物标志物,是国际上药物安全性评价遗传毒性研究的趋势和热点。

2012-11-18

Nature:Lsm蛋白质复合特异性识别剪切体U6 RNA的分子机制

清华大学生命学院施一公教授研究组首次研究了Lsm2-8蛋白质复合物自组装的晶体结构及其特异识别U6小核RNA 3‘末端序列的分子机制。

2013-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