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揭示Tau蛋白细胞毒性可被乙酰化微管挽救
阿尔兹海默病(Alzhermer’s disease, AD),又称老年性痴呆。其主要病理变化之一是病人大脑神经元中微管结合蛋白Tau的过度磷酸化而形成神经纤维缠结。除了AD,其它多个相关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病理发生过程中也有Tau蛋白的过度磷酸化和神经纤维缠结的形成,这类疾病统称为Tau蛋白病(tauopathy)。在正常生理情况下,Tau蛋白起着稳定微管的作用,但在Tau蛋白病的病人大
研究发现新型效应性Treg细胞亚群
调节性T(Treg)细胞对维持自身免疫稳态至关重要,也是肿瘤抑制性微环境形成的重要原因。已有报道表明,Treg细胞要经历类似CD4 T细胞一样的活化过程,最终分化为效应性Treg细胞,可分泌抑制性细胞因子,行使免疫抑制功能。TGF-β、IL-10是被普遍研究的免疫抑制因子。近年来研究发现,Treg细胞会分泌一种新型抑制性细胞因子IL-35,该因子已被证实在体内和体外都具有很强的免疫抑制
三分之一传染病为病毒性肝炎 11部门联合规划
我国法定传染病系统每年报告超过130万例病毒性肝炎病例,占报告总病例数的三分之一,病毒性肝炎严重危害人民群众健康。国家卫生计生委等11个部门日前联合发布《中国病毒性肝炎防治规划(2017-2020年)》,全面防治各类病毒性肝炎。规划指出,我国通过实施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综合防控策略有效遏制了病毒性肝炎发病的上升趋势,但目前防控形势依然严峻。规划提出“全面实施病毒性肝炎各项防治措施,遏制
研究发现气候变化对人类疫病流行影响具有尺度效应
目前,人们普遍认为气候变暖导致人类疫病的发生或传播。近日,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张知彬和挪威奥斯陆大学教授Nils Chr. Stenseth领导的合作研究表明,气候变化对疫病流行的影响具有尺度效应。该研究依据《中国三千年气象记录总集》(张德二主编)资料,重建了中国古代两千年的疫病发生等时间序列,发现在长时间尺度下气候变冷导致更多的疫病流行;短时间尺度下疫病流行与温度之间的关系并不
科学家鉴别出能促进免疫疗法抗肿瘤效应“短路”的细胞信号网络
2017年11月16日 讯 /生物谷BIOON/ --最近,一项发表在国际杂志Cancer Cell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美国费城威斯达研究所(The Wistar Institute)的科学家通过研究在肿瘤微环境中发现了肿瘤细胞和其它细胞类型之间存在的一种新型的细胞交联模式(crosstalk),从而就阐明了免疫疗法治疗策略抑制肿瘤相关巨噬细胞的作用机制,同时也为指导癌症更有效地进行治疗提供了新的
STE:饮用玻璃杯中或含有潜在毒性水平的重金属铅和镉
2017年11月10日 讯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普利茅斯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发现,搪瓷水杯和玻璃杯中或许含有潜在毒性水平的铅和镉。图片来源:Lloyd Russell/University of Plymouth文章中,研究人员对72种新的以及二手的玻璃制品进行了197项测试,包括大
肠道微生物组或会让癌症化疗药物对患者产生毒性影响!
2017年11月3日 讯 /生物谷BIOON/ --日前,一篇刊登在国际杂志npj Biofilms and Microbiomes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爱因斯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发现,人类肠道菌群组成或能帮助解释为何某些人在摄入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的关键药物后会遭受危及生命的机体反应。图片来源:Albert Einstein College of Medicine研究者Libusha Kell
我国在埃博拉病毒糖蛋白致病效应的研究中获进展
埃博拉病毒是目前已知的对人类最为致命的病毒之一,其致病机理尚不清楚。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科研团队通过构建一系列腺病毒基因转移载体,系统地研究了埃博拉病毒包膜型糖蛋白在细胞以及小鼠模型中表达的致病效应。据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王华林研究员学科组介绍,埃博拉病毒可编码多种形式的糖蛋白,但是此前对糖蛋白潜在的致病效应的推测只是基于细胞或组织培养物水平的初步研究,相关致病效应尚缺乏体内水平的直接证据
JBC:为何一些抗HIV药物并不总是发挥协同效应?
HIV-1病毒,图片来自J Roberto Trujillo/Wikipedia。2017年10月11日/生物谷BIOON/---“协同效应(synergy)”这个词已经成为一个被滥用的流行词,但是它在药理学上具有一种可量化的定义。两种药物被认为具有协同效应,指的是当它们在一起使用时的疗效大于它们单独使用时的疗效之和。也就是说,与另一种药物具有协同效应的一种药物不仅发挥它本身的有益作用,还能使第二
揭示反安慰剂效应产生机制
2017年10月7日/生物谷BIOON/---一项新的研究表明,昂贵的药物可能让人们更容易感知它的副作用,而这种现象并不只是“存在于他们的头脑中”。这项研究深入探究了这种所谓的“反安慰剂效应(nocebo effect)”。它是众所周知的安慰剂效应(placebo effect)的相反形式。安慰剂效应指的是在接受治疗后人们因期待有好处而感觉变好一些。对反安慰剂效应而言,患者对治疗副作用的担忧让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