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并定量肿瘤微环境中的细胞相互作用
如果您可以准确定量肿瘤微环境中的细胞相互作用,这对您的研究有何意义? 下载此免费电子书,了解科学家如何使用 Phenoptics™ 组织微环境景观分析研究方案帮助他们更好地在 FFPE 组织切片和 TMA 中目视查看、分析、定量和分型原位免疫细胞。此电子书包含:· 定量病理学的简单工作流程· 癌症研究人员在工作中应用 Phenoptics 组织微环境景观
国内首台获CFDA批准微流控循环肿瘤细胞自动化捕获平台正式上市
小编推荐会议:2018(第二届)微流控技术前沿研讨会 2018年2月9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CFDA)正式审核通过宁波美晶医疗技术有限公司(NanoLite Systems)自主研发的新一代CellRichTM自动化循环肿瘤细胞捕获设备。据悉,该设备是目前国内唯一通过国家认证的基于免疫磁筛选微流控芯片专利技术的自动化双模式循环肿瘤细胞筛选设备,临床数据显示,可实现人体外周血中肿瘤
APL Bioengine:电离辐射或能软化肿瘤细胞微环境 有望成功治疗多种类型癌症
小编推荐会议:2018(第九届)细胞治疗国际研讨会2018年4月9日 讯 /生物谷BIOON/ --近乎一半的癌症患者都接受过放射疗法来抑制恶性癌细胞的生长,但很少有人知道电离辐射到底是如何影响细胞外基质(ECM)的,细胞外基质是围绕在细胞周围的蛋白质和其它生物分子的混合物,其在细胞的形状、运动及信号传输功能上扮演着关键的角色,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APL Bioengineering上的研究报告
SCRR:“嵌合体”细胞能够恢复杜氏肌营养不良症关键蛋白缺陷
2018年3月18日 讯 /生物谷BIOON/ --根据最近由来自伊利诺伊大学的研究者们发表在《Stem Cell Review and Reports》杂志上的一篇文章,通过将正常肌细胞与患有杜氏肌营养不良症个体的肌细胞进行融合,并将其植入患有上述疾病的小鼠模型中,能够显著地提高肌肉的功能。这些细胞叫做"嵌合体细胞",是由含有正常的dystrophin蛋白(肌肉结构性蛋白,而杜氏肌营养不良症患者
微纳机器人在多维细胞装配领域应用研究获进展
近日,国际学术期刊Lab on a Chip以后封面形式,刊载了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微纳米课题组利用机器人化的微纳操控和组装技术在多维细胞装配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工程技术与生命科学的融合已成为引领科技创新前沿的热点方向之一,将细胞排列、组装成特定的构型,对于药物研发、生物传感以及类生命机器人研究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活体细胞的非结构化和液体的操作环境对机器人技术的感知、驱动和控制提出了诸
肿瘤微环境维持细胞存活 外泌体是重要手段
来自美国莱斯大学,MD安德森癌症中心,贝勒医学院等多个研究单位的研究人员共同揭示了肿瘤微环境通过外泌体为癌细胞提供营养物质帮助癌细胞度过营养匮乏等情况的新机制。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eLife上。外泌体广泛存在并分布于各种体液中,携带和传递重要的信号分子,形成了一种全新的细胞间信息传递系统,影响细胞的生理状态并与多种疾病的发生与进程密切相关。2013年,发现细胞囊泡运输的调节机
广州生物院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免疫治疗研究获进展
近日,白血病领域权威杂志Leukemia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李鹏课题组的最新研究成果。该研究构建了包含TLR2共刺激信号的第三代嵌合抗原受体(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CAR)分子,并证明了TLR2共刺激信号提高了CAR T细胞杀伤肿瘤的功能。这一研究为天然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在CAR T细胞治疗中的联合效应提供了理论基础,并开
动物所发现血管微环境调控造血干细胞发育的新机制
战国时期,“孟母三迁”成就一代思想家孟子的典故可谓是家喻户晓,这个故事向人们展示了环境因素的重要性。在生物体内,微环境同样是造血干细胞多步骤、多阶段发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因素。脊椎动物造血干细胞产生于主动脉-性腺-中肾区,随后迁移到胎肝(小鼠和人)或尾部造血组织(斑马鱼)进行扩增,进而迁移至胸腺向淋系分化,最后迁移至骨髓(小鼠和人)或肾髓(斑马鱼)以维持终生造血。由此可见,在造血干细胞发
【三军大Nature子刊】肿瘤微环境中肿瘤相关巨噬细胞与肿瘤干细胞“狼狈为奸”,促进胶质母细胞瘤生长
肿瘤干细胞(CSC)及其诊疗意义是肿瘤研究的重要前沿领域和进展。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CSC是肿瘤发生、转移和复发的关键细胞。CSC如何产生和维持?肿瘤内免疫细胞为何不能有效阻抑CSC的恶性行为?围绕CSC(“种子”)与免疫微环境(“土壤”)的相互作用和治疗学意义这一科学问题,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全军临床病理学研究所卞修武教授带领“肿瘤干细胞研究”国家重点领域创新团队,从1997年开始在国家自然科学
基于微流控芯片的慢性肾病生物标志物FGF23 影响中性粒细胞迁移能力研究获进展
近期,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应用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刘勇与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学教授Francis Lin课题组合作,利用微流控芯片研究了慢性肾病生物标志物FGF23对中性粒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相关成果发表在《科学报告》(Scientific Reports)杂志上(2017,7:3100,DOI:10.1038/s41598-017-03210-0)。细胞迁移在许多生理和病理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