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防止感染,免疫系统还能影响大脑,防止动物主动“作死”?
众所周知,免疫系统在为我们抵御外来的细菌、病毒等病原体时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是体内识别和清除死亡细胞、癌变细胞等“垃圾”的主要力量。然而,免疫系统似乎还不只有这些“传统功能”。根据《自然》子刊Nature Immunology近日发表的一项研究,免疫系统的某些要素还参与了大脑的认知功能,影响着动物的行为。科学家们通过小鼠实验表明,分
研究推演Karrikin信号途径调控根际微生物组的模式
微生物组能够提升作物生产力,利用微生物组服务作物生长和抗逆是当前农业的发展趋势。作物如何实现对根际微生物组的有效调控,是当前迫切需要回答的科学问题。对此,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黑土区农业生态重点实验室土壤微生物研究员田春杰团队开展研究。Karrikin(KAR)是燃烧植物释放的一类丁烯酸内酯化合物,能够刺激种子萌发及促进幼苗生长,有利于大火后植被
Science:揭示哺乳动物线粒体复合物I的作用机制
2020年9月27日讯/生物谷BIOON/---线粒体是我们细胞的能量工厂,它产生的能量支撑着生命。一种称为复合物I(complex I)的巨型分子质子泵至关重要:它启动了一连串的反应,构建出质子梯度来驱动ATP产生。尽管复合物I发挥着核心作用,但是它跨膜运输质子的机制至今仍不为人所知。如今,在一项新的研究中,奥地利科学技术研究所的Leonid Sazano
移植精原干细胞可恢复绝育的雄性动物产生精子的能力
2020年9月27日讯/生物谷BIOON/---选择性育种和人工授精是产生具有理想性状的农业动物的基础方法。不过,在一项新的概念验证研究中,来自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犹他州立大学、马里兰大学和英国爱丁堡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称为代育父系(surrogate sire)的技术,具体而言就是先对雄性动物进行绝育,然后进行干细胞移植,从而产生遗传上符合要求的供者的
Cell:动物研究发现小型抗体可有效治疗和预防新冠病毒感染
2020年9月19日讯/生物谷BIOON/---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匹兹堡大学医学院、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德克萨斯大学加尔维斯敦医学分部、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和萨斯喀彻温大学的研究人员分析了迄今为止最小的可以完全地和特异性地中和SARS-CoV-2冠状病毒的抗体分子。这种比全尺寸抗体小10倍的微小抗体分子已被用于构建一种称为Ab8的药物,有潜力
Science:发现保守的再生反应性增强子竟影响脊椎动物的再生能力
2020年9月17日讯/生物谷BIOON/---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斯托瓦斯医学研究所、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和斯坦福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保守的与两种鱼类的尾部再生有关的再生反应性增强子(regeneration-responsive enhancer)。相关研究结果近期发表在Scienc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Changes in regeneratio
西安杨森携手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打造互联网医院新模式,进一步推动数字化医疗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与西安杨森将开展战略合作,旨在打造开创性的互联网医院新模式,以肿瘤(包括血液肿瘤和实体肿瘤)、免疫学和肺动脉高压领域为合作起点,为患者提供更便捷高效的线上诊疗和疾病管理解决方案。这一合作还将在甘肃省甘南地区开展试点,通过支持当地医院建设和数字化发展,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助力医联体建设,提高人民的健康生活水平。
防治阿尔茨海默病 Vertex“老药”获得积极动物实验结果
VX-765是十多年前Vertex公司开发的一个前药。设计VX-765的初衷,是通过抑制半胱天冬酶1(Caspase-1)与减少神经元炎症来治疗癫痫。但在这一治疗领域的临床试验中,VX-765没有显效。之后,又在其它疾病领域开展了测试,例如关节炎、阿尔茨海默病、帮助心脏病发作后的恢复等。近日,来自加拿大麦基尔大学(McGill University)Andr
研究揭示几丁虫生殖模式
作为一类已灭绝的具有机质壳壁的海洋微体生物化石,几丁虫广泛存在于奥陶纪至泥盆纪的各类海相沉积物中,在年代地层和生物地层对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自1931年被首次报道以来,关于这类小瓶小罐小棒状化石的生物学属性就一直争论不休,未有定论。在上世纪80年代之前,根据其形态特征,几丁虫常被与原生动物,如跟足虫、纤毛虫、鞭毛虫、有孔虫等联系在一起进行比较。但由于其
揭示SLC25A51是哺乳动物线粒体NAD+转运蛋白,有望为一系列疾病开发新的疗法
2020年9月21日讯/生物谷BIOON/---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和德克萨斯州大学奥斯汀分校等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解决了几十年来关于一种为细胞线粒体提供能量的关键蛋白(即SLC25A)的谜团,这种关键蛋白可以被用来寻找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和癌症等疾病的新方法。相关研究结果近期发表在Natur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SLC25A51 is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