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高寒植被土壤微生物群落分布和构建过程研究获进展
土壤微生物作为生态系统中的重要分解者,是植被变化过程中重要的生物参与者
中科院升级植被病虫害遥感监预测系统 已向全球发布92期报告
记者30日从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中科院空天院)获悉,该院最新对外发布的升级版植被病虫害遥感监测与预测系统,迄今已面向世界发布92期全球、全国、粮食主产区和典型区域的《植被病虫害遥感监测与预测报告》,还专题发布了《亚非沙漠蝗虫灾情监测与评估报告》。中科院空天院植被病虫害遥感监测与预测系统相关成果,已获中国科技部、农业农村部、国家林业和草原
新疆生地所“基于遥感的植被响应延迟方法”获发明专利
一般来说,植被生长状况的好坏与该地区等气候条件关系紧密。气象条件的变化往往要引起植被指数的增加或减少,但植被对于降水、温度及其他气象指标的变化,存在延迟响应的机制,植被对于气候变化延迟响应时间的长短测量是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随着遥感技术的发展,存在多种可用的NDVI(归一化植被指数)时间序列数据可供利用,这使得基于遥感估算植被响应的延迟时间成为可能。
Holocene:吕厚远等发现太阳辐射影响高原气候变化和植被演替
近日,国际知名古气候学刊物《全新世》(The Holocene)发表了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新生代地质与环境重点实验室的研究成果,研究人员发现太阳辐射影响高原气候变化和植被演替。 青藏高原中部草原、草甸植被对气候变化非常敏感。前人通过该地区全新世孢粉记录重建了高寒草原、高寒草甸植被带的水平迁移与气候变化过程。
PLoS ONE:傅伯杰等揭示了黄土高原植被恢复的生态效益
近日,国际杂志PLoS ONE在线刊登了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人员的最新研究成果“ A Policy-Driven Large Scale Ecological Restoration: Quantifying Ecosystem Services Changes in the Loess Plateau of China”,文章中,研究者揭示了黄土高原植被恢复的生态效益。
EES:沙漠植被和风沙土性状研究获进展
植被分布格局及对生境的响应和反馈一直是生态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以往的研究表明,植被和土壤存在空间异质性的耦合关系。了解荒漠或沙漠植物群落空间格局与包括土壤性质在内的小生境的关系,对认识干旱半干旱地区景观的生态学过程,备受关注且意义重大。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不仅是中国最大的固定-半固定沙漠,也是世界温带沙漠中具有丰的植物物种与基因资源的典型区域,且该沙漠地貌形态中占优势的纵向沙垄更具代表性。
Nature Climate Change:预测北极圈绿色植被将大幅增长
美国一项最新研究报告预测,伴随全球气温升高,北极圈内的绿色植被面积将大幅增长。未来数十年,北极圈内的林木面积或增加50%。 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康奈尔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在新一期《自然—气候变化》(Nature Climate Change)杂志报告说,他们根据全球未来气温增长趋势,建立起一套预测今后数十年北极圈内的植被变化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