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研究观测染色重塑中DNA的B-Z构象转变

 近年来,Z型DNA(Z-DNA)的研究引发关注,但是在细胞中对其进行观测还存在困难,主要原因是缺少一种简便可靠的手段对其进行直接观测。最近,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智能机械研究所研究员黄青课题组与郑州大学张凤秋课题组合作,利用红外光谱技术观测并研究染色质重塑中DNA的B-Z构象转变,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Analytical Chemistry上

2020-11-01

研究揭示开放核小体导致染色松散的分子机制

 常规核小体的结构包括一个由四种组蛋白H2A、H2B、H3、H4组装而成的蛋白核心,一条在组蛋白核心上缠绕1.6圈、长度为147 bp的双链DNA。核小体具有稳定的结构,对DNA组成和组蛋白修饰的改变均不敏感。组蛋白变体可改变核小体和染色质结构调控基因转录,在迄今测定的所有单核小体结构中,组蛋白H3变体核小体是构象改变最大的CENP-A核小体,结构

2020-10-23

研究解析微藻脂合成关键酶功能分化取得进展

 乙酰CoA:二酰基甘油酰基转移酶(DGAT)是催化三酯酰甘油(TAG)的最后一步合成的关键酶,也是TAG合成的限速酶。DGAT在植物种子发育与萌发、叶片新陈代谢、幼苗发育等生物学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在动物中,由于与TAG合成及代谢紧密相关,DGAT可作为治疗肥胖、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的药物靶标。DGAT是提高微藻油脂含量的关键靶标基因,长期受到关注

2020-10-21

或在帕金森疾病疾病发生过程中扮演关键角色!

2020年10月24日 讯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麦克林医院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一类关键脑细胞的脂质改变或在炎症和帕金森疾病发生过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相关研究结果有望帮助开发治疗帕金森疾病的新型疗法。图片来源

2020-10-24

广州站|新一代精准医学—组学与类器官前沿技术和临床应用研讨会

近年来,质谱技术的革新加快了多组学研究向定量化、高通量化发展。多组学技术和大数据分析、大规模人群队列研究构建了精准医学体系的要素。而精准医学的构建,也离不开生物医学研究模型。近年来,兴起的类器官模型被广泛应用,克服了细胞系模型和动物模型体外培养丢失了肿瘤细胞的异质、移植成功率低、样本量大等问题。当多组学利器遇到类器官模型,对基础科研和临床应用会有怎样的创新和

2020-09-28

微藻脂代谢研究获进展

三酰基甘油酯(triacylglycerol,TAG)是光合单细胞生物——微藻的主要储存能量物质,是制备微藻生物柴油的原料,在人类健康及动物饲料领域具有应用前景。在分子水平上理解微藻三酰基甘油酯的合成机理,对利用生物技术提高油脂产量具有指导意义。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藻类生物技术和生物能源研发中心研究人员,纯化微藻脂质代谢相关的膜蛋白、三酰基甘油生物合成的

2020-10-01

研究人员发表基于离子淌度的多维代谢物鉴定技术和数据库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生物与化学交叉研究中心研究员朱正江课题组发展了基于离子淌度质谱的碰撞截面积数据库(AllCCS),并开发出基于离子淌度质谱的多维代谢物分析技术,用于生命体内已知和未知代谢物的化学结构鉴定。离子淌度质谱(Ion Mobility-Mass Spectrometry)是一类能够根据分析物离子的尺寸、形状和电荷进行气相分离和检测的质谱技

2020-09-06

广新一代TKI 再鼎国内提交Repotrectinib临床申请

CDE官方网站显示,9月21日,再鼎医药国内提交了Repotrectinib胶囊的新药临床申请,已获得了CDE的受理承办,这款广谱新一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开启了中国临床中心的研究历程。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研究发现,ALK/ROS1/NTRK1/2/3融合是多种肿瘤的致病驱动基因。在中国的晚期NSCLC患者中,ROS1重排驱动致癌的比例约3%,而在中国的

2020-09-23

免疫细胞存储脂帮助乳腺癌细胞肺部定植

 转移是肿瘤疾病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肺是实体瘤最常见的转移器官之一。对于肿瘤细胞来说,必须要克服重重阻力才能成功在肺部立足脚跟,发展壮大。新转移到肺部的肿瘤细胞面临很多生存压力,例如如何逃避免疫细胞的追杀和如何在陌生环境下摄取能量存活下来。一般认为,肿瘤组织在转移到肺部之前,会对肺部环境进行改造,削弱杀伤性T细胞和自然杀伤(NK)细胞的活性,形成一

2020-09-23

揭示染色抑制cGAS从而阻止自身免疫反应机制

2020年9月16日讯/生物谷BIOON/---在高等生物中,检测到细胞质中的DNA会引发免疫反应。感知“错位”DNA的酶也存在于细胞核中,但细胞核DNA没有这样的效果。如今,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德国慕尼黑大学的研究人员报告了为何会这样。相关研究结果于2020年9月10日在线发表在Natur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Structural basis for s

2020-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