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核糖体亚单元的结构
当翻译被启动时,只有核糖体的小亚单元结合到信使RNA (mRNA)上。一旦启动密码子被识别出来,通过沿着mRNA转位或“扫描”,大亚单元便会与小亚单元结合重组一个完整的核糖体。Ivan Lomakin 和 Thomas Steitz解决了与“启动因子tRNA”、mRNA以及启动因子eIF1 和 eIF1A形成复合物的真核生物小核糖体亚单元的三个结构。
研究发现:缺乏两种小核糖核酸 会导致不孕
当代社会不孕症发病率有明显上升趋势,而无法顺利排卵是导致不孕症的重要原因之一。日本一个研究小组在动物实验中发现,如果缺乏两种特定的小核糖核酸(miRNA),会引发排卵障碍。 小核糖核酸是一类不编码制造蛋白质的单链核糖核酸分子,主要参与控制基因表达,调节各种基因的功能。研究小组在实验中发现,如果雌性实验鼠体内缺乏miR―200b和miR―429这两种小核糖核酸,就难以怀孕。
Alnylam与世方药业合作开发治疗肝癌的核糖核酸干扰药物ALN-VSP
全球领先的核糖核酸干扰(RNAi)技术制药公司Alnylam Pharmaceuticals, Inc. 与中美合资的世方药业 (杭州)有限公司(Ascletis Pharmaceuticals (Hangzhou) Co., Ltd.)近日正式宣布结为战略合作伙伴,共同开发ALN-VSP用于治疗在中国临床需求未得到满足的各类肝癌包括原发性肝癌(HCC)。
最微观清晰的核糖体结构图
核糖体根据RNA的指示合成蛋白质。如果没有他们,生命将是不可能的。惠特福德和康奈尔大学医学院,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的合作者提出了一种计算的框架,被称为核糖体的分子机器,这一研究可更好地帮助我们了解核糖体的引擎原理,相关论文发表在近期的PLoS计算生物学上。 我们都知道,一般的汽车是如何工作的:踩动油门踏板前进,刹车停止,方向盘决定方向。
Cell:部分阻断核糖体的抗生素让细菌毒害自己
2012年10月27日 讯 /生物谷BIOON/ --科学家们和临床医生们曾认为阻止有害细菌生长的强大抗生素就是完全阻断它们制造蛋白。然而,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药学院的研究人员发现这样的抗生素事实上允许细菌继续产生某些蛋白,从而可能允许它们侵入宿主细胞。 这一发现阐述了抗生素如何发挥作用和可能有助于发现新的药物或改善利用现存抗生素开展的临床疗法。
PNAS:核糖体可调节病毒蛋白质合成 或助力抗病毒疗法研究
哈佛医学院研究者的研究指出,核糖体或许为治疗病毒感染,如狂犬病毒提供了思路。相关研究刊登于国际杂志PNAS上。 2012年11月21日 讯 /生物谷BIOON/ --病毒令人难以捉摸,尤其是RNA病毒,可以熟练地抵挡住抗病毒药物的攻击,因为它们复制产生病毒并不确定,因此导致许多抗病毒药物的无效作用。病毒复制产生的基因组一旦发生至少一处突变后,就会转移抗病毒药物的靶点,从而产生耐药性的病毒突变体。
JBC:发现核糖体蛋白L11与肿瘤抑制因子ARF有密切联系
p53因编码一种分子质量为53kDa的蛋白质而得名,是一种抗癌基因。其表达产物为基因调节蛋白(P53蛋白),当DNA受到损伤时表达产物急剧增加,可抑制细胞周期进一步运转。一旦p53基因发生突变,P53蛋白失活,细胞分裂失去节制,发生癌变。目前已知人类癌症中约有一半是由于该基因发生突变失活。 在应答于致癌压力时,肿瘤抑制蛋白ARF激活了p53,然而核糖体蛋白L11是在应答核糖体压力时诱导p53。
Nature:核糖体解码原理新发现
在蛋白合成期间,核糖体在解码中心依照信使RNA (mRNA)上的三联体密码精确的选择转移RNA (tRNAs)。tRNA的选择开始于延伸因子Tu,它可以传递tRNA到氨酰tRNA结合位点即A位点,还可以在解码中心水解GTP来建立密码子-反密码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在随后的校对阶段,核糖体重新检查tRNA,如果被发现不能正确配对于A位点该tRNA便会被排除。
Nat Stru& Mol Bio:秦燕等揭示核糖体对翻译因子调控的新机制
近日,国际著名杂志《自然—结构和分子生物学》(Nature Structural & Molecular Biology) 在线刊登了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秦燕研究员的最新科研成果“A conserved proline switch on the ribosome facilitates the recruitment and binding of trGTPases,”,文章中...
Nat Commun:低温电子显微镜技术实现对耐药细菌核糖体的结构改变进行成像
刊登在国际杂志Nature Communication上的一篇研究论文中,来自慕尼黑大学的研究人员利用低温电子显微镜成像技术成功揭示了对红霉素耐药的细菌的核糖体结构变化的特性,这对于开发新型抵御耐药性细菌的抗生素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