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兰娟院士:武汉是安全的 武汉人是健康的
“武汉是安全的,武汉人是健康的。”在2日召开的湖北省新冠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兰娟通过视频连线的方式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5月31日,李兰娟再赴武汉,专程了解此次集中核酸排查情况。李兰娟介绍,这次有约990万人做了核酸检测,加上之前已做过检测的人员,累计共有1090.9万人做过核酸检测,如果除去6岁以下儿
钟南山李兰娟张伯礼最新论文:披露连花清瘟新冠临床试验数据
钟南山、李兰娟、张伯礼院士等领衔的最新论文聚焦连花清瘟用于临床治疗新型冠状肺炎(COVID-19)疗效。根据论文披露的临床数据,连花清瘟能够有效提高临床治愈率,对于发热、乏力、咳嗽等症状的治疗作用明显,且安全性较高。但论文表示,连花清瘟治疗在降低重症病例转化率和提升病毒检测转阴率方面没有明显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连花清瘟胶囊口服14天可
李兰娟院士等发现新冠病毒已经突变!致病性相差270倍!
2020年4月24日讯 /生物谷BIOON /——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症2型冠状病毒(SARS-CoV-2)的突然爆发已在全球范围内蔓延,确诊患者超过260万人,死亡人数达17万人。目前的基因组调查数据表明,SARS-CoV-2的单核苷酸变异(SNVs)是丰富的。然而,没有突变与病毒致病性的功能改变直接相关。图片来源:medRxiv近日来自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
李兰娟新发论文:找到新冠病毒19个致病性新突变!
4月19日,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兰娟团队在预印本平台medRxiv上发布了未经同行审议的新论文。论文指出,新冠病毒已经出现了能够切实影响致病性的突变,药物和疫苗研发工作有必要把这些突变纳入考虑。论文重点结论:新冠病毒株的变异和多样性或被大大低估。不同变异毒株在细胞病变效应和病毒载量方面差异可达270倍。一种三核苷酸突变能大大增强病毒的复制速率和致病能
李兰娟团队:SARS-CoV-2出现可改变其致病性的突变,体外感染最大显示270倍差异
据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实时数据统计,截至北京时间22日早上6时38分,全球新冠肺炎(COVID-19)确诊病例已超256万,死亡病例达176926例。迄今为止的科学研究表明,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已经发生变异,至于这种变异将产生怎样的影响,目前尚无定论。4月20日,由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兰娟领衔发布在预印本网站medRxiv(未经同行评审)上的
李兰娟呼吁深入研究病毒载量和抗体反应
当地时间3月23日,来自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陈瑜和李兰娟在在顶级医学期刊《柳叶刀-传染病》(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发表评论文章“SARS-CoV-2: virus dynamics and host response ”。中国工程院院士、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李兰娟通讯作者。李
跟随李兰娟院士“红区”查房
像过去的18天来一样,李兰娟院士上午8时30分准时抵达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国家医疗队指挥中心,准备查房。这一次,中新社多媒体记者获准独家跟随李兰娟见证全程。自2日凌晨率医疗队抵汉,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李兰娟开启固定作息模式:赴东院与其他医院会诊、回驻点撰写文字材料及远程指导实验室工作。“红区”,抗疫医院中重症隔离病房的别称。
钟南山、李兰娟院士团队从新冠肺炎患者粪便中分离出病毒
记者2月13日从科技部获悉,钟南山、李兰娟院士团队近日分别从新冠肺炎患者的粪便样本中分离出新型冠状病毒,这一发现证实了排出的粪便中的确存在活病毒,对于准确认识疾病的治病传播机理,帮助全社会有针对性地做好防控,切断疫情传播途径具有重要意义。专家表示,是否存在粪口传播目前还需进一步研究,不要过度紧张或恐慌,一定要勤洗手、勤消毒,食物煮熟再
李兰娟团队推荐药物完成体外细胞实验;美国“神药”今日抵达国内
据长江日报消息,2月4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李兰娟团队,在武汉公布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的最新研究成果。该团队发现,阿比朵尔、达芦那韦能有效抑制冠状病毒。同时,李兰娟表示,抗艾滋病药物克力芝对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效果不佳,且有毒副作用。消息称,阿比朵尔、达芦那韦在体外细胞实验中显示:(1)阿比朵尔在10~30微摩尔浓度下,与
Diabetes:清华大学李蓬院士揭示治疗肥胖的潜在新策略
2018年7月15日 讯 /生物谷BIOON/ --代谢的平衡是靠组织、器官、细胞器和众多分子共同作用来维持的。Cidea和Cidec都是脂滴相关蛋白,能够分别促进棕色和白色脂肪组织进行脂质存储,之前许多研究对Cidea和Cidec参与肥胖发生的作用机制进行了研究。最近来自清华大学的李蓬院士课题组又对Cidea和Cidec如何参与机体能量消耗进行了更进一步研究,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D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