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粒型调控研究获进展
水稻(Oryza sativa L.)是重要的主粮作物,也是作物遗传、发育、分子生物学与基因功能等研究较为成熟的模式物种,而粒型是决定水稻产量、稻米的品质、营养与商品价值的重要因素,受到关键基因与环境因素的综合调控。因此,利用特异水稻种质资源,克隆水稻粒型关键调控基因并进行功能机制解析,是开展种子精准设计育种,选育高产优质水稻新品种的
中国水稻研究所两个水稻新品种荣获第三届中国•黑龙江国际大米节金奖
近日,2020年第三届中国·黑龙江国际大米节品评品鉴活动结果揭晓,其中籼米组共评出3个金奖,中国水稻研究所选育的新品种 “华浙优261”拔得头筹,“万象优111”获并列第二名。华浙优261为我所自主选育的优质高产高效广适性新品种。于2020年通过国稻联合体长江上游地区国家审定(已公示),目前正在参加长江中下游地区中稻和双季晚稻区域试验,华南稻区早
袁隆平“超优千号”创盐碱地水稻高产新纪录
14日下午,由袁隆平“海水稻”团队和江苏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合作试验种植的耐盐水稻在江苏如东栟茶方凌垦区进行测产,经专家团队对3块各1亩左右稻田机收实测,“超优千号”耐盐水稻的平均亩产量达到802.9公斤,中国水稻研究所研究员方福平表示,这个产量创下盐碱地水稻高产新纪录。江苏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站长管永祥介绍,除了袁隆平“海水稻”团队研发的好种子,江
我国科学家解析水稻小穗“变性”机制 为水稻增产提供新路径
我国科学家近日对水稻小穗的确定性调控分子机制进行解析,为水稻小穗“变性”提高每穗粒数、从而实现水稻增产提供了可能。该研究由西南大学水稻研究所与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稻高粱研究所联合完成,相关研究成果已于近期发表在植物学国际期刊《植物生理学》上。“水稻产量的构成有‘三要素’——亩穗数、每穗粒数、千粒重,其中每穗粒数的多少与水稻小穗内小花的数目直接相关。
我国科学家解析水稻小穗“变性”机制
我国科学家近日对水稻小穗的确定性调控分子机制进行解析,为水稻小穗“变性”提高每穗粒数、从而实现水稻增产提供了可能。该研究由西南大学水稻研究所与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稻高粱研究所联合完成,相关研究成果已于近期发表在植物学国际期刊《植物生理学》上。“水稻产量的构成有‘三要素’——亩穗数、每穗粒数、千粒重,其中每穗粒数的多少与水稻小穗内小花的数目直接相关。
病毒感染导致人-病毒杂交基因产生人-病毒嵌合蛋白!
2020年7月21日讯 /生物谷BIOON /——近日,来自西奈山伊坎医学院、格拉斯哥大学病毒研究中心、NIH国家过敏和传染病研究所等机构的科学家们在格拉斯哥大学病毒研究中心Edward Hutchinson教授和西奈山伊坎医学院Ivan Marazzi教授的带领下发现RNA病毒感染过程中会发生人类RNA和病毒RNA的杂合,从而产生人-病毒嵌合蛋白质,相关研究
中国农科院研发出杂交制种新技术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利用基因编辑技术研发出创制核不育系及其保持系的新技术,为第三代杂交制种提供了高效技术方案。这是记者9日从中国农科院了解到的。据这项研究的负责人、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谢传晓介绍,我国玉米年播种面积超过6亿亩,几乎全都是杂交品种,而创制和利用雄性不育系正是杂交制种的关键技术。作物雄性不育是指植物雄蕊发育
水稻基因打靶技术研究获进展
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朱健康领衔的研究团队,在植物基因组编辑领域再次取得重要进展。研究人员采用修饰后的DNA片段作为供体,在水稻上建立了一种高效的片段靶向敲入和替换技术,高至50%的靶向敲入效率将极大地方便植物的研究和育种。7月6日,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Nature Biotechnology上。近年来,CRISPR/Cas介导的植物基因
研究揭示峨眉锥栗的杂交起源和生殖隔离位点非均匀分布
研究同倍体杂交物种形成的难点在于,检验杂交直接影响生殖隔离的形成。7月6日,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副研究员孙永帅研究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了题为Genomic basis of homoploid hybrid speciation within chestnut tree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以中国特有的峨眉锥栗研究系统为
研究揭示脱落酸与茉莉酸协同调控水稻种子萌发的新机制
近日,中国水稻研究所种子发育课题组在New Phytologist在线发表了题为“Abscisic acid promotes jasmonic acid biosynthesis via a 'SAPK10-bZIP72-AOC' pathway to synergistically inhibit seed germination in 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