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香港中大成功完成首宗无创内镜机器人手术

12月15日,香港中文大学宣布,该校与新加坡研究人员日前成功进行了全港首两例由机器人辅助的无创内镜胃癌治疗手术,这项新技术突破了传统内镜的限制,有效缩短手术时间。 中大与新加坡国立大学及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合作开发出一种新的机器人内镜平台。这套新系统利用极精密的机器技术,把机器人手臂结合普通内镜,大大增加内镜的灵活度,以便进行复杂的内镜手术。

2012-11-19

Nat Methods:机器人可自动探查活体脑细胞内部运作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近日报道,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佐治亚理工学院研究人员开发出利用机器人操纵来自动发现和记录活体大脑中神经元信息的方法,即用一种全细胞膜片钳制动一个微小的空心玻璃针,在神经细胞的膜上开孔,以记录其内部电活性。该研究成果刊登在5月6日《自然-方法》期刊上。 这种深入大脑中神经元内部运作的方式可提供大量有用的信息,如电活性模式、细胞内部状况、甚至基因在某一时刻被闭合的剖面。

2012-11-18

GBE:研究揭示rRNA加工机器的进化机制

核糖体是蛋白质合成的分子机器。核糖体RNA的加工成熟及其与核糖体蛋白的结合是核糖体亚基装配的基本过程。

2013-11-13

深圳低成本健康、机器人产学研资联盟成立

近日,深圳市低成本健康产学研资联盟和深圳市机器人产学研资两大联盟成立。两年前,腾讯公司CEO马化腾与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院长樊建平在一次会晤中“碰撞”出灵感,跨界整合创新,将数亿网民喜爱的QQ公仔形象赋予人工智能生命,让QQ走出电脑屏幕,之后便有了小Q机器人走向市场、走进千家万户的案例。 低成本健康产学研资联盟由深圳先进院牵头,30多家企业、医院、科研院校等单位共同联合发起成立。

2012-11-19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Rho激酶是脑缺血再灌注治疗的新靶点

脑是人体对缺氧最为敏感的器官,脑组织缺血将会导致局部脑组织及其功能的损害,遭受一定时间缺血的组织细胞恢复血流(再灌注)后也可造成脑功能严重受损,而组织损伤程度迅速剧增的情况称缺血再灌注损伤。近年来,关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与血脑屏障破坏的研究已成为一个重要内容。

2013-06-08

J Vasc Surg:ICGA可用于术前/后灌注情况的定量评估

需要进行下肢血运重建患者的病情越来越复杂。对血运重建术前和术后灌注情况进行评估的传统方法非常有限,往往只能通过已存在的动脉中层硬化、开放性创伤、之前曾接受脚趾或前足截肢和感染进行评估。来自美国亚利桑那大学血管和腔内血管外科的JonathanD.Braun等人首次应用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对严重下肢缺血患者的情况进行评估,以制定量化且可重复的参数来评估灌注情况。

2013-07-16

J Vasc Surg :患者血运重建术前/后灌注情况的定量评估

需要进行下肢血运重建患者的病情越来越复杂。对血运重建术前和术后灌注情况进行评估的传统方法非常有限,往往只能通过已存在的动脉中层硬化、开放性创伤、之前曾接受脚趾或前足截肢和感染进行评估。来自美国亚利桑那大学血管和腔内血管外科的JonathanD.Braun等人首次应用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对严重下肢缺血患者的情况进行评估,以制定量化且可重复的参数来评估灌注情况。

2013-07-16

DNA分子机器人可被应用于癌症、自身免疫病

2013年8月2日讯 /生物谷BIOON/ --来自纽约和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人员利用纳米技术将DNA组装的生物机器人应用于靶向定位于不正常细胞表面,以达到治疗癌症和自身免疫病的目的。这种以DNA为基础的分子机器人可以相较于抗体而言,可以定位多重受体,因而具有更强的肿瘤靶向性。同时研究人员还用荧光标记分子机器人从而可以利用其进行诊断。

2013-09-13

Nature:美科学家以分子机器再现古老进化过程

近日,美国芝加哥大学和俄勒冈大学科学家利用生化技术复活了一些古老的基因,在现代生物体上测试了它们的功能。相关论文发表在近期的《自然》杂志网站上。研究者得出了令人惊讶的结论:分子机器中出现的一个新组件,是为了弥补功能上的选择性损失,而不是突然出现了新能力。 “分子机器”是多种特殊蛋白质组成的复合体,这些蛋白质能共同协作执行某个生物功能。大部分活细胞要发挥功能,必须通过“分子机器”来实现。

2012-11-18

五类手术机器人进军医疗保健领域

近年来,机器人不仅用于工业领域,在医疗系统也已得到推广应用。如大名鼎鼎的手术机器人(SurgicalRobot)的问世不过短短10年,但同样取得重大进展。 机器人进军医疗保健领域 实际上,手术机器人是一组器械的组合装置。它通常由一个内窥镜(探头)、刀剪等手术器械、微型摄像头和操纵杆等器件组装而成。

2012-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