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幼棣:医药不分家医保不作为 医改无动力
中国新医改已经进入深水区,然而新医改今后何去,新一轮医改进程中应当针对性的研究哪些问题?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高级顾问朱幼棣对此表示,借鉴国外及港台地区的经验,医药分家仍是医改未来趋势,而医保体系的不作为也是当前医改停滞不前的重要原因。这是记者从第23届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营销高峰论坛上获得的最新消息。
Nat Genet:朱玉贤院士发表雷蒙德氏棉花基因组的研究成果
8月26日在线出版的《自然·遗传》杂志以“articles”形式发表了题为The draft genome of a diploid cotton Gossypium raimondii的研究论文,全面报道了中国科学家研究栽培棉祖先雷蒙德氏基因组的最新进展。 棉花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是最重要的纤维作物和重要的油料作物。
Plant Physiol:朱祯等发现几丁质酶参与水稻纤维素合成
细胞壁是由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果胶构成的复杂多糖网络结构,为植物体提供机械支撑。水稻细胞壁研究对于抗倒伏等农艺性状的改良具有重要意义。植物类几丁质酶作为一类糖苷水解酶,参与调控植物生长和发育的多个过程,包括细胞壁代谢和植物的抗病性。水稻基因组中存在37个编码几丁质酶蛋白或类蛋白的基因,但目前相关研究工作甚少,仍缺乏遗传学上的证据。
Blumea:朱华等植物分类学研究获进展
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朱华研究员基于20多年对茜草科粗叶木属植物的调查、分类鉴定和研究经历,对泛马来西亚地区该属植物进行了分类学研究,确定有131个种,5个亚种和6个变种,在研究中新发现了41个新种,3个新亚种和3个新变种。这些新植物种分别来自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婆罗洲、马来半岛、菲律宾、巴布亚新几内亚及所罗门群岛等。 粗叶木属植物约有200个种,为全热带分布属,以亚洲热带地区为种多样性中心。
Science:朱健康等植物DNA去甲基化调控研究获进展
6月15日,国际权威学术期刊Science在线发表了中科院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学研究中心、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所朱健康课题组的研究论文A Histone Acetyltransferase Regulates Active DNA Demethylation in Arabidopsis。
Trends Immunol:时玉舫等揭示间充质干细胞与组织免疫反应作用机理
近日,受国际著名杂志Cell Press的Trends in Immunology杂志邀请,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健康科学研究所时玉舫研究员领导的免疫与组织干细胞研究组于2012年1月在线发表了题为“H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interact with tissue immune responses”的研究综述文章。
朱健康领衔中科院上海逆境生物学中心
合影 揭牌 李智勇为朱健康颁发“国家特聘科学家”证书 朱健康讲话 4月28日,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学研究中心揭牌仪式在沪举行,由中国科学院与上海市联合通过中央“**计划”顶尖人才与创新团队项目引进的朱健康教授及其团队将领衔该研究中心的建设。
2011年中国科学院新增院士赵玉沛
赵玉沛,北京协和医院院长,兼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副院校长。外科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现任中华医学会副会长,外科学分会主任委员、全国胰腺外科学组组长;北京医师协会副会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华外科杂志》总编辑、《美国外科年鉴》(ANNALS OF SURGERY)(中文版)主编及十余种外科杂志的名誉总编和副总编;前任亚洲外科学会主席。
ACS Chem Biol:朱顺义等基于昆虫防御素的新分子设计研究或进展
最早起源于欧洲的蛆虫疗法(Maggot therapy)是一种自然的生物疗法,用于治疗传统抗生素无法治愈的严重性创面感染。最近,欧洲科学家发现蛆虫疗法的关键效应分子为一类多肽类防御素物质。这类昆虫防御素由40个左右的氨基酸组成,含有3对二硫键。它们主要靶向革兰氏阳性细菌的细胞膜组分,而对革兰氏阴性细菌活性较弱。另外,该类分子不易化学合成或基因工程重组导致药物开发进展缓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