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MBE:孔庆鹏等揭示癌线粒体DNA突变产生的新机制

近日,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孔庆鹏研究组研究人员的研究成果。 癌细胞的快速增殖等特点使得其代谢远高于正常细胞且需要获取更多的能量,但与正常细胞不同的是,癌细胞即便是在有氧条件下也主要是以产能效率更低地糖酵解方式获取能量(有氧糖酵解或Warburg效应),提示有氧呼吸途径的作用很可能被严重削弱。

2012-11-18

Cell:线粒体DNA缺陷如何引起遗传性耳聋?

耶鲁大学科学家已发现一条分子通路,通过这条通路母系遗传性耳聋似乎出现:线粒体DNA突变触发一个引起程序性细胞死亡的信号级联。 这项研究发表在2月17日的Cell上。 线粒体是作为"细胞动力工厂"的细胞内结构,因为它们产生大部分细胞能量供应。它们含有继承自母亲的DNA。线粒体决定细胞通过程序性细胞死亡或凋亡过程确定是生还是死。 耶鲁科学家集中于引起母系遗传性耳聋的一个特定线粒体DNA突变。

2012-11-19

Biomaterials:开发一种全新转染方法改变癌细胞DNA

病人皮肤上的黑素瘤,图片来自维基共享资源。 来自加拿大蒙特利尔理工学院(Polytechnique Montréal)的研究人员成功地使用一种全新的转染方法改变癌细胞的遗传物质。这种纳米手术(nanosurgery)上的重大突破为新的医学应用以及治疗癌症的其他方面应用提供新的启示。

2012-11-18

Gene Dev:大脑神经胶质细胞增加自身DNA含量以维持血脑屏障

血脑屏障对于维持大脑稳定的环境至关重要——防止有害病毒和细菌的入侵并将大脑特定的激素和神经递质活动同机体的其他部位隔离开。 除了神经细胞,大脑还含有支持和保护神经元的神经胶质细胞。在果蝇内,血脑边界是由胶质细胞加入到神经细胞周围的一个密封性外壳所构成。随着发育期间大脑的迅速延伸,胶质外壳必须相应地生长以保持完整。然而,关于血脑屏障如何在保护大脑发育的同时保持自身的完整性,却知之甚少。

2012-11-18

:癌细胞的“糖”饮食

癌细胞长久以来一直以"甜食"饮食盛名,利用大量的葡萄糖作为能源为细胞复制添砖加瓦。 目前,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科学家开展的一项研究表明,被称为B细胞的淋巴腺癌细胞在无葡萄糖存在时能够利用谷氨酰胺进行细胞复制以生存,尤其在低氧条件下,这种情况在肿瘤中很常见。

2012-11-18

Science:三类抗生素潜在杀伤力可损伤细胞DNA

4月20日,国际著名杂志《科学》Science上刊登了来自麻省理工学院和波士顿大学的研究人员的最新研究成果“Oxidation of the Guanine Nucleotide Pool Underlies Cell Death by Bactericidal Antibiotics,”,文章中,研究者揭开了三类主要的抗生素潜在的杀伤机制:药物生成了一些破坏性分子...

2012-11-18

Nature:线粒体DNA在心脏衰竭中起着关键作用

据一项由英国国王学院伦敦和日本大阪大学研究人员完成的研究证实:心脏自身细胞的DNA在心脏衰竭患者错误激活人体免疫系统中作用起着重要作用。 科学家发现心脏衰竭影响了75万多英国人,线粒体DNA可以启动人体对感染的自然反应,以此在心脏衰竭中作出贡献。 心脏衰竭患者的免疫细胞侵入心脏,这一过程称为炎症。这个过程使得心脏肌肉的工作效率降低,减少心脏向身体其他部位泵血能力。

2012-11-18

Nature:尾噬菌体输送DNA的方式

这篇论文提供了通过病毒编码的、横跨细胞壁的一个DNA转位通道的第一个原子结构。

2014-01-20

:刘光慧团队发表关于线粒体细胞多能性的特邀综述

随着世界和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到来,衰老及其相关疾病的研究已经越来越多地引起人们的重视。尽管各种老年病的表现各异,但线粒体功能异常是其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之一。2013年7月11日,《Cell Metabolism》杂志在线发表了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刘光慧团队题为"Mitochondrial Regulation in Pluripotent Stem Cells"的特邀综述(Review Artic

2013-07-18

Nature:单细胞DNA测序揭示微生物“暗物质”

据《自然》杂志网站北京时间7月15日报道,天文学家们认为,宇宙总物质量的23%由弥漫于其间且肉眼看不见的“暗物质”组成;现在,美国科学家进行了微生物“暗物质”研究,他们用单细胞DNA测序技术对多种微生物的基因组进行测序后发现,微生物远比我们所知道的要丰富多样,研究同时揭示了不同物种间令人惊奇的关联。

2013-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