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Nat Electronics:科学家开发出新型气敏性胶囊 首个人体试验结果表明其能帮助监测人类肠道健康

2018年1月12日 讯 /生物谷BIOON/ --日前,一项发表在国际杂志Nature Electronics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皇家墨尔本理工学院(Royal Melbourne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University)的研究人员通过进行首个人类临床试验开发出了一种特殊的气敏性可食用胶囊,或有望彻底改变预防和诊断肠道紊乱及疾病的手段,文章中研究人员揭开了此前并未在

2018-01-12

突破:无痛皮肤贴针一周血糖正常,糖尿病患者告别药物和胰岛素

【无疼痛皮肤贴片对治疗2型糖尿病的血糖水平有反应】研究人员设计了一种生物化学配方的可溶解微针贴片,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补片中矿化化合物的生化公式响应血液化学自动管理葡萄糖。在对老鼠进行的一项概念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这些化学物质在血液中相互作用,一次可以调节血糖数天。对数百万名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持续警惕他们血液中的糖或葡萄糖含量是健康的关键。吃饭前手指刺痛测量血糖,注射胰岛素虽然不舒服但是确是必

2017-12-27

大陆发明的数字PET首次在台湾用于质子束监测

 近日,大陆科学家首次在台湾长庚纪念医院将全数字平板PET用于质子束在线监测,并取得良好效果,这项研究表明有了全数字PET的精准追踪,质子放疗精准度将大大提高。负责这次实验的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筹)、华中科技大学教授谢庆国高兴地向记者介绍了这次研究的意义,他形象比喻说,有着“癌症预警机”之称的数字PET,应用到“治癌利器”质子刀上,就好比为质子刀配上了“特制的眼镜”,能够做到边手术边追踪

2017-11-08

中国麻醉师缺口30万 专家:无痛分娩不能只靠麻醉师

最近榆林产妇坠楼事件引发公众对“无痛分娩”的高度关注。我国麻醉师缺口达30万,短期很难大幅提升无痛分娩率,多位妇产科专家表示,减少产妇生产时的痛苦,并非只有依赖麻醉师硬膜外注射麻醉药一种途径,亲人陪伴、“导乐分娩”等同样可以减轻产妇的痛苦。作为缓解生产疼痛的技术,无痛分娩技术已经存在超过70年,并早已在欧美普及,而在我国却只有短短的16年历史。公开资料显示,在欧美国家,无痛分娩的比例高达80%以上

2017-10-06

无痛分娩难推广 麻醉师不足、费用偏高等都是问题

在美国,无痛分娩实施的比例大概为85%,英国是98%,加拿大是86%,而我国实施无痛分娩的比例不超过10%。

2017-09-15

Lancet:对孕妇进行连续葡萄糖监测(CGM)可改善新生儿结局!

2017年9月21日讯 /生物谷BIOON/ --根据一项于9月15日在线发表在《柳叶刀》杂志的研究,对于患有1型糖尿病的孕妇,使用连续葡萄糖监测(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 ,CGM)会关系到新生儿结局的改善。这一结果与9月11至15日于葡萄牙首都里斯本召开的欧洲糖尿病研究协会年会一致。来自多伦多西奈卫生系统的Denice S. Feig和同事随机选择了年龄在18

2017-09-21

这张"创可贴"能巧妙监测血糖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日常锻炼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并且控制糖尿病进展。但是好事有时候也会变成坏事,锻炼会增加糖尿病患者出现低血糖(hypoglycemia)的风险,低血糖可以导致精神混乱,甚至癫痫和昏迷的发生。为此在锻炼过程中和锻炼之后紧密监控血糖水平对糖尿病患者来说非常重要。目前最常见的监控血糖水平的方法仍然是扎手指取血。显然这种传统的血糖检测方法对锻炼中的糖尿病患者来说并不方便

2017-09-21

Eur Urol:前列腺癌的保守治疗,观察等待or主动监测

目前,越来越多的前列腺癌采用保守治疗策略。然而,尚没有对何种随访为最佳随访策略达成共识。因此,研究者欲从预期寿命和生活质量两个方面比较观察等待和主动监测两种随访策略带来的差异。

2017-08-25

研究揭秘早期癌症无痛觉的原因,癌症再也无法伪装!

免疫疗法曾经被认为是治疗癌症的新突破,然而关于免疫疗法的副作用不断引起医学界的关注,如严重的过敏反应,急性糖尿病和心脏损伤等。用于免疫疗法的药物通过激活自身免疫系统抗击癌症,成功率只有五分之一,因此很多病患都在犹豫,是否值得尝试。近日,来自杜克大学的一项研究为我们带来好消息,此次研究可以提前预测病人是否适合使用免疫疗法。研究表明,免疫疗法的常用药物单抗阻隔的PD-L1分子不仅可以用于免疫疗法,还是

2017-05-24

我国科学家建立世界上首个蛋白质组规模的健康人尿蛋白定量参考范围可用于健康状态监测及肿瘤筛查

导语:尿液是临床检验中除血液外最常用的体液样本。从尿液中寻找新的生物标志物,是当前临床蛋白质组学研究的热点之一。但由于尿蛋白质组的生理波动性和个体间差异很大以及缺乏在健康人群中对这些波动性和差异的长期监测和系统性评估,致使基于尿蛋白的生物标志物研究的假阳性发现很高,基本无法通过后续的大规模临床验证。5月2日,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北京)秦钧课题组在EBioMedicine杂志上发表了题为“Proof

2017-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