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ll:科学家发现大肠癌患者化疗后复发因具核梭杆菌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消化学科暨上海市消化疾病研究所、癌基因及相关基因国家重点实验室房静远教授科研团队,通过对大肠癌术后化疗后复发及不复发的患者黏膜组织DNA的测序分析,发现在肿瘤复发患者中肠菌具核梭杆菌(Fusobacteria nucleatum)含量明显升高,并明确了该菌诱导癌细胞自噬而导致化疗耐药与肿瘤的术后复发机制,从而引起大肠癌患者五年生存率降低。这一最
Cell:上海交大房静远团队证实具核梭杆菌促进结直肠癌化疗耐药性产生机制
2017年7月28日/生物谷BIOON/---本期Cell期刊同时发表了四篇来自中国研究人员的论文,这是第一篇, 主要讲的是一种被称作具核梭杆菌的肠道细菌导致结直肠癌产生化疗耐药性机制。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中国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和美国密歇根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证实一种细菌与结直肠癌复发和较差的治疗结果相关联。他们发现肠道中的具核梭杆菌(Fusobacterium nucleatum)
最早的预制石核揭示古人类技术与认知能力的演化
6月28日,英国皇家学会Royal Society Open Science 杂志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李浩与南非金山大学Kathleen Kuman,南非比勒陀利亚大学Matt Lotter,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George Leader和南非开普敦大学年代学家Ryan Gibbon的合作研究成果。通过对出土于南非北开普省早期阿舍利遗址(Canteen Kopje
合肥研究院细胞质辐射诱导的旁效应研究获进展
近期,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医学物理与技术中心辐射生物医学研究室在细胞质辐射诱导的旁效应方面取得新进展。研究成果以 Akt/mTOR mediated induction of bystander effect signaling in a nucleus independent manner in irradiated human lung adenocarcinoma epithelia
Science:揭示核小体如何重定位有助认识遗传病产生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日本早稻田大学结构生物学教授Hitoshi Kurumizaka领导的一个研究小组解析出存在重叠的双核小体(overlapping dinucleosome)的晶体结构。这可能解释了核小体重新定位如何发生,并且为开发治疗遗传疾病的药物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Cell Research:北京基因组所等发现RNA甲基化调控基因出核新机制
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精准基因组医学重点实验室及遗传与发育协同创新中心杨运桂研究组和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生殖与遗传专科医院孙莹璞研究组、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汪海林研究组合作研究,揭示了
“从18飞升到50”的流式细胞术:如何玩转“生命之核”
医疗健康大数据无疑是近年来医疗圈被热议的头条话题,那么在医疗大数据时代,生物医学数据库又有怎样的作用呢?“通过强大的基因组学和医疗技术、计算机及大数据工具,建立大规模样本数据库是实现医疗健康大数据的基
我国化学家取得真核生物基因组设计与化学合成的重大突破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和重大项目(项目编号:21621004,21390203)等资助下,天津大学元英进团队在真核生物基因组设计与化学合成方向取得重大突破。该团队完成了2条真核生物酿酒酵母染色体(synⅤ、sy
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在植物细胞核结构和功能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3月8日,PLoS Genetics 杂志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方玉达研究组题为Depletion of Arabidopsis SC35 and SC35-like serine/arginine-rich proteins affects the transcript
免疫系统“第二臂”的新化合物减少乳腺肿瘤和转移
新一代的癌症免疫疗法有所成功,这种疗法作用于适应性免疫系统,即对外来和患病细胞进行精确攻击的特化细胞。免疫系统的另一个手臂,被称为先天免疫,在这场战斗中并没有闲置。在自然杂志的一项新研究中,Dana-Far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