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一公Cell综述:X射线晶体学技术和结构生物学的历史与现状
X射线晶体学技术是人们了解原子世界的利器,人们通过这一技术获得了许多重要的生物学结构。在晶体学技术百年诞辰之际,Cell杂志发表了清华大学施一公教授的前沿文章。这篇综述性文章全面介绍了X射线晶体学技术
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院士增选88人入围:施一公入围,饶毅未入围
5月20日,中科院官方网站发布公告《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关于公布2013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的公告》,公布2013年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入围有效候选人共391人。据了解,院士增选工作每两年进行一次,相比过去十年,今年入围候选人数量最多。
卢煜明、施一公、支志明等3名中国科学家当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从上至下,从左到右分别为:陈雪梅、杨薇、邓兴旺、支志明、卢煜明、施一公) 美国当地时间4月30日,美国科学院公布了新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和外籍院士名单。其中加州大学河滨分校陈雪梅,耶鲁大学邓兴旺,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杨薇(Yang Wei)教授等3名华裔美籍科学家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学卢煜明、香港大学支志明、清华大学施一公等3名中国人当选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施一公:我回国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育人
图为良师益友颁奖现场施一公按动大屏幕按钮。研通社记者 王皓冉 摄 在清华,生命学院教授施一公是学生们心目中的明星。1990年,他从清华赴美留学,获得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博士学位后,任教于普林斯顿大学,36岁即成为该校分子生物学系最年轻的正教授。2008年,旅美18年的施一公毅然放弃优越的生活,回到清华大学工作,这被认为是中国科技界吸引力增强的标志之一。
施一公:继发性主动转运蛋白折叠与运输机制综述
来自清华大学生科院的施一公教授近期发表了题为“Common folds and transport mechanisms of secondary active transporters”的综述文章,聚焦于继发性主动转运作用元件的常见折叠,以及共有的转运机制。通过一些结构信息,分析新发现结构,生化和计算模拟证据相关的作用机制。
清华大学:施一公研究团队在细胞凋亡研究领域取得新突破
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施一公教授实验室在《Genes&Development》发表名为“MechanisticinsightsintoCED-4-mediatedactivationofCED-3”的学术论文。 细胞凋亡(程序性细胞死亡)与人的生长、发育、衰老以及死亡息息相关。临床数据表明细胞凋亡的异常会导致严重病变,比如癌症、老年痴呆症等等。
Science:施一公等揭示TALE蛋白特异性识别DNA分子机制
2012年1月5日的《科学》在线报道称,清华大学颜宁教授研究组、施一公教授研究组以及美国普渡大学朱健康教授合作研究,揭示转录激活因子样效应蛋白(TALE)特异识别DNA的分子机理。 TALE (Transcription Activator Like Effectors)植物致病菌Xanthomonas通过III型分泌系统注入到宿主细胞内的一种蛋白质。
Nature:施一公邓兴旺研究组合作揭示植物感受UVB分子机理
3月1日,清华大学施一公教授研究组、北京大学邓兴旺教授研究组合作在《自然》在线发表了题为“Structuralbasisofultraviolet-BperceptionbyUVR8”的论文,解析了植物拟南芥感受紫外线B波段(280-315nm)的光受体UVR8的晶体结构,并对其感光机理做出了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