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联用或治疗放射性损伤
来自波士顿戴纳-法柏癌症研究所的一组研究人员通过实验发现,杀菌/渗透性增加蛋白(BPI)与抗生素联用可以显着延长受放射性损伤小鼠的生存期,甚至在接受暴露24小时后用药仍有效,其研究结果近日发表在《科学转化医学》(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杂志上。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办公室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医疗机构制备正电子类放射性药品监督检查的通知
2012年12月07日 发布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监督管理局)、卫生厅(局): 正电子类放射性药品是近年来新出现的一类含短半衰期正电子核素的放射性药品,用于疾病诊断、疗效评价和脏器功能研究等领域。由于正电子核素的半衰期较短(一般不超过2小时),生产企业难以实现异地供应,目前多为医疗机构自行制备和使用。
PLoS Med:新型检测技术或可对细菌性血液疾病进行快速诊断
2013年7月7日 讯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篇刊登在国际杂志PLoS Medicine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威斯康兴医学院的研究者通过研究开发出了一种新型自动化诊断测试技术,可以快速准确对大部分革兰氏阳性菌引发的血液感染以及三种抗生素抗性基因进行鉴别诊断,相关研究或许可以为败血症患者的快速诊断以及治疗提供思路和帮助。
急性放射性肠炎药SGX201临床前1/2阶段研究结果出炉
Soligenix公布SGX201临床前1/2阶段研究结果,用于预防急性放射肠炎的药效。 这是一种口服的倍氯米松缓释片,试验的主要目的是验证SGX201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开放随机研究,在四个剂量组的试验,说明口服SGX201具有很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研究还发现发现对于腹泻、恶心、呕吐及评估肠炎的潜在剂量反应。
PNAS:采用放射性细菌治疗恶性胰腺癌
2013年4月24日讯 /生物谷BIOON/--Yeshiva大学爱因斯坦学院科学家开发出一种新的治疗胰腺癌的方法,该方法利用了李斯特菌属细菌(Listeria bacteria)选择性侵染癌细胞并将放射性同位素特异的转运到癌细胞体内。该试验性治疗以高侵染性胰腺癌小鼠为模型,发现这种方法能够明显的降低癌细胞的转移性并且对健康组织没有影响。相关报道发表在近期PNAS上。
PNAS:日本沿海浮游动物和鱼体内发现放射性元素
近日,国际著名杂志PNAS在线刊登了日本东京大学研究人员的最新研究成果“Fukushima-derived radionuclides in the ocean and biota off Japan,”,文章中,研究者表示在2011年日本东北大地震和海啸之后3个月在浮游动物、海水和鱼类身上发现了来自福岛第一核电站的放射性元素。
尼妥珠单抗活化细胞自噬反应增强了化学与放射性治疗的敏感性
在2014年五月号《实验生物及医学》期刊刊出的一篇研究是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 标靶治疗结合放射性治疗相比于细胞毒性剂或是单独的放射性治疗可以提高对肿瘤的局部控制。南京理工大学附属金陵医院与医学院的宋海珠博士和他的同事们表示在食道鳞状癌细胞中尼妥珠单抗可透过促进自噬性细胞死亡增强化学与放射性治疗的敏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