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尼妥珠单抗活化细胞自噬反应增强了化学与放射性治疗的敏感性

在2014年五月号《实验生物及医学》期刊刊出的一篇研究是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 标靶治疗结合放射性治疗相比于细胞毒性剂或是单独的放射性治疗可以提高对肿瘤的局部控制。南京理工大学附属金陵医院与医学院的宋海珠博士和他的同事们表示在食道鳞状癌细胞中尼妥珠单抗可透过促进自噬性细胞死亡增强化学与放射性治疗的敏感性。

2014-05-18

PLoS ONE:发现可阻止早老痴呆恶化的物质

德国汉堡-埃彭多夫大学医学中心12月18日说,研究人员在实验室中发现了6种有望阻止阿尔茨海默氏症(早老性痴呆)恶化的物质,希望将来可借此研发出治疗这一疾病的新药。

2013-12-22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办公室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医疗机构制备正电子类放射性药品监督检查的通知

2012年12月07日 发布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监督管理局)、卫生厅(局):   正电子类放射性药品是近年来新出现的一类含短半衰期正电子核素的放射性药品,用于疾病诊断、疗效评价和脏器功能研究等领域。由于正电子核素的半衰期较短(一般不超过2小时),生产企业难以实现异地供应,目前多为医疗机构自行制备和使用。

2012-12-19

GUT:韩国发现引发酒精肝损坏的蛋白质和抑制物质

据韩国未来创造科学部消息,全南大学崔兴植教授和韩国生命工学研究院李哲浩博士带领的研究小组发现了在酒精性肝损坏过程中发挥核心作用的蛋白质和可以抑制这种蛋白质的物质,这为研发治疗酒精性肝损坏的药物带来了希望。 消息指出,若持续摄入酒精可引发脂肪肝或酒精性肝炎,炎症恶化时可出现肝硬化现象。

2013-08-01

Science:阿片类物质依赖在慢性疼痛中起着作用

据一项新的研究报道,身体在损伤后对自然的、阻断痛觉的阿片类物质的依赖可能促成了慢性疼痛的出现。阻断机体对阿片类的过度使用可能会阻止急性疼痛向慢性疼痛的转变。在损伤时,机体通过释放阿片物质来阻断痛觉,没有这一过程,在手术或其它创伤性损伤之后所经历的急性疼痛将会更为严重。没有人知道慢性疼痛到底是如何产生的,且没有可供阻止慢性的治疗存在。

2013-09-22

PNAS:追踪日本福岛的放射性污染

一项研究探索了2011年3月福岛核事故之后多种同位素在日本中、东部的地理分布。 在这场事故发生之后,诸如碲、碘和铯等放射性同位素被携带到了空气中并且在大片地区沉积,这可能污染农作物。 Norikazu Kinoshita及其同事对来自日本中、东部地区的表层土壤进行了光谱分析,从而确定这些同位素的地理分布,这是朝着预测食用受污染的农作物可能导致的辐射暴露风险迈出的一步。

2012-11-18

:药物联用或治疗放射性损伤

来自波士顿戴纳-法柏癌症研究所的一组研究人员通过实验发现,杀菌/渗透性增加蛋白(BPI)与抗生素联用可以显着延长受放射性损伤小鼠的生存期,甚至在接受暴露24小时后用药仍有效,其研究结果近日发表在《科学转化医学》(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杂志上。

2012-11-18

New Scientist:科学家称裸鼹鼠体内神秘物质具有癌症免疫

据英国新科学家杂志报道,如果与裸鼹鼠的身体大小作为参照对比,人类的寿命将达到600岁。与老鼠体型接近的裸鼹鼠生活在非洲的地下环境,它们的寿命可达到30岁。令科学家感到兴趣的是,这种丑陋的哺乳动物不会患癌症,目前,科学家最新研究揭晓了它们不会患有癌症的秘密,这将对治疗癌症患者提供了重要线索。

2013-06-24

PNAS:日本沿海浮游动物和鱼体内发现放射性元素

近日,国际著名杂志PNAS在线刊登了日本东京大学研究人员的最新研究成果“Fukushima-derived radionuclides in the ocean and biota off Japan,”,文章中,研究者表示在2011年日本东北大地震和海啸之后3个月在浮游动物、海水和鱼类身上发现了来自福岛第一核电站的放射性元素。

2012-11-18

PNAS:无副作用放射性疗法治疗癌症在小鼠模型中成效显著

2013年4月7日讯 /生物谷BIOON/--密苏里大学教授Frederick Hawthorne领导的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新型放射疗法,该疗法在小鼠模型中成功的杀死癌细胞缓解癌症。该创新性疗法没有常规化疗和放疗的副作用。Hawthorne博士有把握将该技术在人上进行临床试验。

2013-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