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Science:科学家揭示细胞内核孔扩张和收缩的机制

 在真核细胞中,核孔复合体(NPC)融合内外核膜并介导物质交换。它们由30种不同的核孔蛋白组成,这种架构在空间和时间上都是高度动态的。NPC直径的变化已有报道,但生理情况和分子细节仍不清楚。近期,来自德国欧洲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的研究团队进一步揭示了细胞内核孔扩张和收缩的机制。该论文研究发表在《Science》上,题为:Nuclear pores di

2021-11-22

科学家开发利用负递送DNA疫苗的方法,可促进疫苗快速、高效响应

 近二十年来,以RNA、DNA为基础的各种核酸药物和疫苗开始大放异彩,尤其是在最近的新冠疫情中,mRNA疫苗实在是风头无两,不由得让大家对核酸疫苗的未来充满期待。核酸与其他药物成分最大的不同在于,它需要在细胞内起效,因此如何将核酸递送至细胞质和细胞核的转染(transfection)就显得至关重要了。近期,《科学进展》杂志发表了一项来自罗格斯大学科

2021-11-19

高灵敏柔性离子凝胶感皮肤研究取得新进展

近日,上海交大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机器人研究所朱向阳教授、谷国迎教授团队联合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的Carmel Majidi教授在Advanced Materials期刊上提出了一种高灵敏的柔性离子凝胶压感皮肤,利用超高电容机理,实现了超宽的压力检测范围、快速响应时间、高电容基线(nF-μF级)和高信噪比,在生理信号监测、多点传感阵列、残疾人软体假肢手触觉反馈等

2021-08-15

《柳叶刀神经病学》点评颅内监测全球研究进展

《柳叶刀神经病学》(影响因子30.039)正式发表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首席专家、上海市颅脑创伤研究所所长江基尧教授团队的特邀点评文章《全球颅内压监测的应用价值评估》。再次受到《柳叶刀神经病学》的邀请对重要临床进展做点评,充分显示了江基尧教授以及仁济医院颅脑创伤团队在国际学术界的重要影响力。文章对同期发表的一项纳入42个国家146家单位的颅内压监测

2021-06-19

6小时安装+负环境!“猎鹰号”气膜方舱实验室在广州建成!

  为进一步快速提升广州当地的核酸检测通量,6月1日晚上,四组“猎鹰号”气膜方舱实验室在广州体育馆快速搭建,并预计在6月3日全部投入使用,届时检测日通量可达单管12万人份。“猎鹰号”气膜方舱实验室由广州实验室和国家呼吸中心、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广州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金域医学、华

2021-06-04

新冠病毒可以杀死心肌细胞,干扰心肌收缩

2021年3月7日讯/生物谷BIOON/---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导致2019年冠状病毒病(COVID-19),如今正在全球肆虐。自大流行早期以来,COVID-19一直与心脏问题有关,包括泵血能力下降和心律异常。但这些问题是由感染心脏的SARS-CoV-2引起,还是由针对身体其他地方的病毒感染的炎症反应,一直是个悬而未决的问题。这样的细节对于理解

2021-03-03

PNAS:机械重编程可让成纤维细胞返老还童,恢复收缩能力

2020年6月2日讯/生物谷BIOON/---成纤维细胞是最常见的结缔组织细胞。它们产生动物组织的结构框架,合成细胞外基质和胶原蛋白,并在伤口愈合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在细胞老化过程中,成纤维细胞会失去收缩能力,从而导致因结缔组织减少而引起的僵硬。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新加坡国立大学机械生物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发现这些成纤维细胞可以通过几何限制在微图案基质(

2020-06-02

海尔生物连夜驰援绥芬河抗疫一线,助力搭建负帐篷P3实验室

在绥芬河疾控中心门口,一台贴有Haier标志的试剂冷藏箱正在开箱搬运,而里面与帐篷式移动实验室同时搭建进行的,还有海尔生物安全柜的安装工作……通过央视直播镜头,能够直观看到黑龙江省绥芬河负压帐篷式移动实验室的现场搭建场景。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党委书记、中国疾控中心生物安全首席专家武桂珍介绍,一旦实验室搭建完毕,绥芬河日检测能力有望增至100

2020-04-14

Sci Rep:非侵入性手段检测脑

在各种临床诊断,包括神经外科、神经内科和急诊科中,都需要对颅内压进行正确的核算。目前准确测量大脑内压力的唯一方法是将导管或传感器插入颅内。然而,这是一种侵入性的方法,因此需要开发风险较小的技术。

2020-04-02

Nature:肠道细菌帮助肠道肌肉收缩

根据最近发表在《Nature》杂志上的最新研究,肠道中的微生物通过帮助肠道内的神经细胞调节结肠肌肉壁的收缩和松弛来支持健康的消化。

2020-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