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竟能“伤脑”?耶鲁科学家找到SARS-CoV-2损害神经系统新证据
神经症状是新冠病毒(SARS-CoV-2)感染相对常见的后遗症,约四分之一的新冠肺炎(COVID-19)幸存者存在持续认知障碍。通常,这种障碍更多出现在需要住院治疗的重症COVID-19患者。但最近的数据表明,即使仅有轻度症状的患者,也可能出现持久的认知功能障碍综合征,如注意力、集中力、信息处理速度、记忆力和执行功能受损、焦虑、抑郁、
Nature Plants:愈伤组织能再生器官研究获进展
组织培养是重要的植物营养繁殖技术,也是基因编辑等现代农业分子育种技术得以应用的基础。20世纪50年代,由Skoog、Miller奠定的组织培养技术沿用至今(Symposia of the Society for Experimental Biology,11:118–130, 1957)。在两步法组织培养技术中,第一步是获取多能性(p
Frontiers in immunology:提出新的蛇伤诊断抗体研发策略
全球约有768种有毒蛇类。毒蛇种类的高效、精准判定是蛇伤救治的关键,但由于蛇毒成分的复杂性和种间蛇毒的高度相似,使蛇伤的及时高效诊断变得困难,目前几乎没有可靠的蛇毒诊断方法用于属/种特异性鉴定。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员研究所赖仞牵头的研究团队长期关注蛇毒毒液成分毒理机制和蛇伤救治研究。近日,科研人员结合多组学数据,分析国内剧毒蛇(如烙
eLife:喝啤酒伤肝!但啤酒花或能帮助治疗肝脏疾病!
2021年6月18日 讯 /生物谷BIOON/ --此前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发现,黄腐酚(xanthohumol)及其合成衍生物四氢-黄腐酚(TXN)能减缓高脂肪饮食所诱导的小鼠的肥胖和代谢综合征,黄腐酚是啤酒花中的一种结构简单的含异戊二烯基的黄酮类物质。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eLife上题为“Tetrahydroxanthohumol, a xanthohu
Gut:科学家揭开红肉伤血管的秘密
2021年5月31日 讯 /生物谷BIOON/ —氧化三甲胺(TMAO)又称三甲胺氧化物,是三甲胺形成的N-氧化物。在人体内,肠道菌群可以利用富含胆碱或三甲胺结构的物质,产生TMAO。有研究显示,血浆中高TMAO浓度与动脉粥样硬化喝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研究显示,在饮食方案相同的情况下,肠道微生物的不同所产生TMAO也不同。然而,在
FEBS Lett:蛋白ABCB1扭曲和挤压使癌症产生耐药性
2020年12月31日讯/生物谷BIOON/---1986年,日本细胞生物化学者Kazumitsu Ueda发现,一种名为ABCB1的蛋白可以将多种化疗药物从一些癌细胞中转运出来,使得它们对治疗产生抵抗性。在过去的35年里,它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一直是个谜。如今,Ueda及其团队在FEBS Letters期刊上发表了一篇标题为“ABCB1/MDR1/P‐gp
Science:当感受到挤压时,细胞核会引导细胞逃离拥挤的空间
2020年10月20日讯/生物谷BIOON/---严重变形的威胁会引发一种快速的逃生反射,从而使得细胞从狭小的空间或拥挤的组织中移开并挤出。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巴塞罗那科技研究所、庞培法布拉大学和上奥地利应用科学大学的研究人员揭示了将细胞挤压到它的细胞核开始伸展的程度,会引发运动蛋白的激活,进而改变细胞的细胞骨架,使得它能够逃离拥挤的环境。相关研究结果发表
科学家如何通过挤压方式快速制造类器官? 或有望进行多种人类疾病的研究和候选药物的测试
2020年10月22日 讯 /生物谷BIOON/ --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越近,其交流想法、信息,甚至发生感染的机会就越高,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Cell Stem Cell上题为“Volumetric Compression Induces Intracellular Crowding to Control Intestinal Organoid Growt
两篇Science论文揭示人黏连蛋白通过挤压DNA环进行基因组组装
2019年12月21日讯/生物谷BIOON/---黏连蛋白(cohesin)是一种结合染色体的多亚基腺苷三磷酸酶复合物。在加载到染色体上后,它会产生DNA环来调节染色体功能。有人提出黏连蛋白通过环挤压来实现基因组组装,然而缺乏直接的证据来支持这一点。在第一项新的研究中,奥地利维也纳生物中心分子病理学研究所(IMP)主任Jan-Michael Peters及其
揭示人黏连蛋白通过DNA环挤压折叠基因组机制
2019年11月24日讯/生物谷BIOON/---为了将大约两米长的人DNA携带的遗传信息包装到细胞核中,人细胞所要完成的工作相当于将80公里长的线放入一个足球大小的球体中。早在1882年,德国生物学家Walther Flemming便通过显微镜进行了观察,发现了有关这种包装是如何实现的线索。他当时观察到位于卵细胞细胞核内的DNA环,这让他想起了那个时代用于清洁煤气灯的刷子,于是他就将这些结构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