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Nature:热带地区或受早期气候变化影响

据上周《自然》杂志发表的一项模拟研究显示,全球气候变暖将会持续一段时间,而时间的长短将取决于未来温室气体排放量。不幸的是,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最大的国家都是世界上最贫穷和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 美国夏威夷大学马诺阿分校Camilo Mora教授与其科研团队集合了所有气候模型,为不同地区预测什么时候会打破1860至2005年以来的气候常规。

2013-10-17

Global Change Bio:气候变化影响雪兔-猞猁种群周期性波动

北美地区的雪兔-猞猁种群数量10年周期性波动一直是种群生态学中研究的一个热点,并且在生态学教科书中一直被用作猎物-捕食者相互作用形成种群周期振荡的经典案例。中科院动物研究所农业动物生态研究组严川等通过分析长期数据发现:一,与传统的猎物-捕食模型不同,雪兔与猞猁之间存在非对称性的猎物-捕食者效应,即雪兔对猞猁为直接正作用,而猞猁对雪兔的负作用有两年时滞;二...

2013-10-16

Nature Communications:三文鱼怎样感应季节变化

本期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的一项研究报告说,鱼的一个名为“血管囊”(saccus vasculosus)的器官起体内时钟的作用,检测白天长短的季节差别。 在哺乳动物中,阳光是由眼睛捕捉的,信息被传递到脑垂体的结节部,后者将季节信息再传给大脑。这个腺体起一个季节时钟的作用,让大脑知道当前是白天还是夜晚,并将短的天与长的天区分开来,从而能够对不同季节进行分辨。

2013-07-11

Science:科学家揭示了大脑发育过程的表观基因组学变化

2013年7月7日讯 /生物谷BIOON/--包括DNA化学修饰等的表观基因组变化能够基因组的信息量,被认为在学习记忆和衰老相关的认知减退中起重要作用。索尔克生物学研究所的科学家的最新发现表明DNA甲基化状态与从个体出生到成年的整个发育过程中的神经元动态变化高度相关,该发现有望揭示个体从胎儿发育到成年的神经元内基因组信息如何控制。大脑比机体的其他器官都要复杂,该发现为深入理解大脑联系打开了一扇门。

2013-07-07

PLoS ONE:科学家发现细菌菌群会随着人类尸体的腐烂程度而不断变化

2013年11月3日 讯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PLoS ONE上的研究论文中,来自贝勒医学院等处的研究者称,人类死亡后尸体中的细菌类型会随着时间的改变而不断发生改变。 在人类尸体腐烂的自然发生过程中,细菌或许做出了部分贡献,但是具体涉及其中的细菌种群的多样性我们却知之甚少;此前研究由于技术限制,并不能在实验室条件下培养出人类机体中所生存的细菌。

2013-11-03

Diver & Distribut:周浙昆等揭示未来气候变化对云南木本植物分布区的影响

由温室气体排放等原因引起的气候变化已经开始作用于植物的分布格局。探究气候变化如何作用于植物区域分布格局是制定前瞻性生物多样性保护策略的一个重要议题,这些前瞻性策略能减轻未来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2013-12-29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华设立“应对气候变化南南科技合作”教席

近年来,科技部致力于推动应对气候变化南南科技合作与技术转移,促进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合作。2012年1月19日,UNESCO总干事Irina Bokova女士与北京理工大学胡海岩校长换文签署了《UNESCO与北京理工大学关于设立UNESCO教席应对气候变化南南科技合作的协议》。北京理工大学为教席负责人,中国科学技术交流中心为教席合作主持人。

2015-03-26

气候变化致美国60万公顷黄松死亡

美60万公顷黄松因气候变化死亡 据合众国际社报道,研究人员称,近年来由于气候变化雪量减少,导致美国不列颠哥伦比亚省以及阿拉斯加森林地区70%左右,超过60万公顷的黄松死亡。 “黄松的根较浅,对温度非常敏感,以前在冰雪的覆盖下可以很好的度过寒冷的冬季;但由于雪量减少,其根系更多的暴露在极端低温中,受到冻害,从而引发树木死亡。”美国农业部专家保罗·亨农(PaulHennon)称。

2015-02-16

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严重威胁安第斯山脉物种

据合众国际社报道,美国杜克大学的最新研究称,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对世界上最长的山脉――安第斯山成百上千稀有物种的生存构成了严重威胁。 科学家们对山脉中的哺乳动物、鸟类及两栖类动物的地理分布进行了重新整理与分析。“研究发现,80%的稀有物种缺乏有效的保护,而这些物种对气候的变化非常敏感。”环境学家珍妮弗·斯文森(Jennifer Swenson)称。

2015-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