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婴儿趴着睡觉存在一定的健康风险?
宝宝睡觉最安全的地方是在自己的小床上,而且宝宝睡觉的小床要和父母或其他成年看护人在一个休息的房间中,有一些可靠地科学证据告诉我们,婴儿应该仰卧在床上睡觉,而不是侧着睡觉或趴着睡觉。那么如果婴儿在睡觉的过程中翻滚压倒了胃(趴着睡)会怎么样呢?你是否会将婴儿翻转过来?如果婴儿自己能“滚”回来那就没有必要了,如果不能“滚”回来父母就要把宝宝转回去。为何仰卧睡觉如此重要?自从20世纪90年底啊引入安全睡眠
今天的国务院常务会定了这两件大事
听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和医疗联合体建设进展情况汇报,要求通过深化医改优化资源配置保障人民健康;部署进一步做好基本医保全国联网和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工作,减少群众后顾之忧、更多惠及人民。10月9日的国务院常务会定了这两件大事。会上,李克强总理作出了哪些部署?中国政府网为你梳理───会议指出,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各地各部门把全面推开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推进医联体建设作为重要抓手,着力创新机制,狠抓政策落实
定期锻炼会使得机体收益达到一定平衡 如何有效突破这种平衡?
2017年10月10日 讯 /生物谷BIOON/ --我们很多人都会经常定期锻炼,而且我们会对相同的锻炼习惯感到非常舒适,那么是否标准的锻炼习惯会让我们在健身收益上达到一种平稳的状态?一旦我们习惯每天长跑几公里时,是否意味着这基本上和没有锻炼是一样的呢?关于人体最有趣的一件事情就是机体的适应能力以及其适应物理需求的能力,比如运动训练(exercise training);我们的骨头、肌肉、肌腱、心
LCI公司溃疡药物南索拉唑缓释胶囊上市申请获FDA批准通过
2017年10月10日讯 /生物谷BIOON/ --近日,Lannett(LCI)宣布,FDA批准了公司旗下药物南索拉唑缓释胶囊(Lansoprazole Delayed-Release Capsules)的新药申请。此次,共有15mg和30mg两种规格的南索拉唑缓释胶囊被批准。15mg和30mg南索拉唑缓释胶囊的疗效相当于武田制药(Takeda Pharmaceuticals)15mg和30mg
今年国际医学大奖拉斯克奖揭晓
有“美国诺贝尔奖”之称的国际医学大奖拉斯克奖6日公布,3名科学家分别因在人乳头状瘤病毒(HPV)疫苗和细胞生长代谢调控相关发现方面做出卓越贡献而获奖。美国拉斯克基金会当天宣布,今年的拉斯克奖临床医学研究奖项授予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的道格拉斯·洛伊与约翰·席勒,理由是他们的工作“使研发预防宫颈癌和其他肿瘤的HPV疫苗成为可能”。该基金会表示,HPV会引起女性宫颈癌以及其他恶性肿
利拉鲁肽获得心血管疾病标签
【新闻事件】:今天诺和诺德宣布其 GLP- 1 激动剂利拉鲁肽(商品名 Victoza)获得 FDA 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标签,这有别于礼来的 SGLT2 抑制剂 Jardiance 的降低心血管死亡风险的标签。因此诺和诺德称这是唯一能降低心血管死亡、心梗、中风三种心血管疾病风险的降糖药。这个决定是根据 LEADER 试验,在那个 9000 多人参与的试验中,平均使用 3.8 年利拉鲁肽降低 13%
定了!上海优先发展生物制品,加快免疫细胞治疗、干细胞、基因治疗相关技术研究,9月1日开始实施。
近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正式发布《关于促进本市生物医药产业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文中明确:优先发展生物制品,加快免疫细胞治疗、干细胞、基因治疗相关技术研究,2017年9月1日开始实施。
FDA批准利拉鲁肽新适应症: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事件风险
8月25日,FDA批准Victoza(利拉鲁肽)的新适应症,用于降低伴有心血管疾病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心脏病、卒中和心血管死亡风险。FDA此项批准是基于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型LEADER研究的结果。LEADER研究是一项国际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在来自32个国家的9340例伴有较高心血管风险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考察了利拉鲁肽相比安慰剂联合标准疗法的长期(3.5~5年)临
三菱田边“渐冻人”治疗药依达拉奉在美上市
近日,三菱田边制药(美国)公司表示,用于所有被诊断为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也被称为葛雷克氏症、“渐冻人症”)成人患者治疗的RADICAVA ? (依达拉奉,edaravone)已在美国正式上市。RADICAVA为FDA在今年5月份批准的22年来首款ALS疗法,临床研究已经证实,该药物可以延缓ALS患者身体机能下降。三菱田边制药(美国)公司总裁Atsushi Fujimoto表示:
Nature:薛定组揭示介导放射线诱导旁观者效应的关键因子
2017年7月19日,清华大学生命学院薛定研究组在《自然》(Nature) 杂志上在线发表了题为《组织蛋白酶B介导放射线诱导的旁观者效应》 (Cysteine protease cathepsin B mediates radiation-induced bystander effects) 的研究论文, 首次在动物模型上系统地揭示了介导radiation-induced